中国文人园林中的隐逸文化特征及其对造园实践的影响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言 | 第11-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相关内容的论述 | 第11-19页 |
·隐逸文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渊源研究 | 第13-19页 |
·儒家思想的影响 | 第14-15页 |
·禅宗思想的影响 | 第15-16页 |
·道家思想的影响 | 第16-19页 |
2 中国文人园林中士人隐逸文化特征分析 | 第19-27页 |
·中国古代士人隐逸文化与文人园林的相互关系分析 | 第19-21页 |
·文人园林是中国古代士人文化艺术的综合结晶 | 第19-20页 |
·隐逸文化是文人园林文化史的一种特殊积淀 | 第20-21页 |
·文人园林与士人的人格境界 | 第21-24页 |
·文人园林与中国士大夫的丰富文化生活 | 第21-22页 |
·文人园林与士大夫的道德完善和人格追求 | 第22-23页 |
·借花木运用来抒发文人的情操 | 第23-24页 |
·士人隐逸文化的精神特质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7页 |
3 隐逸文化对文人园林造园实践的影响 | 第27-67页 |
·文人园林的萌芽期---汉代 | 第27-34页 |
·汉代隐逸心态的起源 | 第27页 |
·汉代文人园林的发展 | 第27-33页 |
·汉代文人园林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心态 | 第27-30页 |
·文人追求隐逸环境特征 | 第30-32页 |
·汉代文人园林的建筑、山水审美的隐逸思潮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文人园林的兴起期---魏晋 | 第34-37页 |
·历史背景 | 第34页 |
·士大夫中出现终生不仕的隐士 | 第34-36页 |
·魏晋文人隐逸思想的发展在园林中的体现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页 |
·文人园林的发展期---唐宋 | 第37-55页 |
·唐代---文人园林的转变 | 第37-46页 |
·历史背景 | 第37-38页 |
·唐代隐逸形态的特征 | 第38-41页 |
·唐代文人园林的兴起 | 第41-42页 |
·唐代文人园林中的隐逸思想 | 第42-46页 |
·唐代园林别业的特点 | 第46-49页 |
·自然简朴的崇尚 | 第47页 |
·个性精神的张扬 | 第47-48页 |
·深远境界的呈现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宋代---文人园林的成熟表现 | 第50-55页 |
·网师园 | 第53-54页 |
·独乐园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页 |
·文人园林的转折期---元朝 | 第55-57页 |
·元代文人园林概述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页 |
·文人园林的鼎盛期---明清 | 第57-67页 |
·明清文人园林概述 | 第57-65页 |
·寄畅园 | 第60-61页 |
·拙政园 | 第61-64页 |
·退思园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7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67-79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讨论 | 第68-79页 |
·隐逸文化对于现代园林发展的启示 | 第68-77页 |
·杜甫草堂 | 第69-71页 |
·杜甫江阁 | 第71-76页 |
·桃花源 | 第76-77页 |
·建议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录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