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超临界CO2混合溶剂萃取过程及萃余煤气化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 ·煤的化学结构及分子结构模型 | 第11-14页 |
| ·煤的分子结构模型 | 第11-13页 |
| ·煤中主要低分子化合物 | 第13-14页 |
| ·煤中低分子化合物提取 | 第14-22页 |
| ·溶剂萃取 | 第14-18页 |
| ·萃取强化手段 | 第18-21页 |
| ·超临界萃取 | 第21-22页 |
| ·溶剂萃取对煤性质的影响 | 第22-23页 |
| ·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煤性质的影响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混合溶剂萃取煤过程研究 | 第25-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25页 |
| ·实验样品、试剂及仪器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 ·不同夹带剂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实验 | 第27-30页 |
| ·萃取条件的影响 | 第30-32页 |
| ·萃取温度及压力 | 第30-31页 |
| ·萃取时间 | 第31-32页 |
| ·煤种的影响 | 第32-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萃取物的表征 | 第37-47页 |
| ·萃取物固体表面形态 | 第37-38页 |
|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43页 |
| ·分析仪器及原理 | 第38-39页 |
| ·不同煤种萃取物 | 第39-41页 |
| ·不同萃取次数萃取物 | 第41-43页 |
|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43-45页 |
| ·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萃余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气化特性研究 | 第47-60页 |
| ·元素分析 | 第47页 |
|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 第47-49页 |
| ·分析仪器 | 第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49页 |
| ·BET比表面积 | 第49-53页 |
| ·分析仪器 | 第49-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3页 |
| ·X射线衍射 | 第53-54页 |
| ·分析仪器 | 第5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4页 |
| ·气化性能分析 | 第54-58页 |
| ·分析仪器 | 第54-5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5-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