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引言 | 第9页 |
|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 第9-11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1-13页 |
|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文章内容安排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中继系统概述 | 第15-25页 |
| ·引言 | 第15页 |
| ·中继技术概述 | 第15-19页 |
| ·技术背景 | 第15页 |
| ·中继系统模型 | 第15-16页 |
| ·中继节点类型 | 第16-18页 |
| ·双向中继传输协议 | 第18-19页 |
| ·网络编码概述 | 第19-20页 |
| ·技术背景 | 第19页 |
| ·网络编码类型 | 第19-20页 |
| ·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中继系统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 ·完美信道状态信息条件下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中继预编码技术 | 第20-21页 |
| ·非完美信道状态信息条件下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中继预编码技术 | 第21-23页 |
| ·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中继天线选择技术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系统预编码技术 | 第25-38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系统模型分析 | 第25-28页 |
| ·多对源节点多中继双向中继系统预编码设计 | 第28-33页 |
| ·系统总均方误差 | 第28页 |
| ·预编码设计问题 | 第28-29页 |
| ·多对源节点多中继双向中继系统预编码设计 | 第29-33页 |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鲁棒性双向中继预编码技术 | 第38-51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系统模型分析 | 第38-41页 |
| ·多对源节点多中继双向中继系统鲁棒性预编码设计 | 第41-47页 |
| ·信道模型 | 第41-42页 |
| ·系统总均方误差 | 第42页 |
| ·鲁棒性预编码设计问题 | 第42-43页 |
| ·多对源节点多中继双向中继系统鲁棒性预编码设计 | 第43-47页 |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中继系统天线选择技术 | 第51-63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系统模型分析 | 第51-54页 |
| ·基于最大化系统总速率的天线选择方案 | 第54-58页 |
| ·双向中继系统总速率 | 第54页 |
| ·基于贪婪算法的天线选择方案 | 第54-57页 |
| ·天线选择方案流程图 | 第57-58页 |
|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58-61页 |
| ·复杂度分析 | 第58-60页 |
| ·系统总速率仿真与分析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3-66页 |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63-64页 |
|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附录一 符号与标记 | 第70-71页 |
| 附录二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75-79页 |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79-80页 |
| 附件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