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建构的“拟态环境”研究--以《人民日报》和《新京报》舟曲泥石流报道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理论视角、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2 灾难新闻和“拟态环境”理论概述 | 第14-22页 |
·灾难和灾难新闻概述 | 第14-18页 |
·灾难 | 第14页 |
·灾难新闻 | 第14-15页 |
·灾难新闻与知情权 | 第15-18页 |
·“拟态环境”理论概述和发展 | 第18-20页 |
·媒介建构拟态环境方式——议程设置 | 第20-22页 |
3 《人民日报》和《新京报》具体统计概况 | 第22-28页 |
·研究样本 | 第22-23页 |
·目标媒体选定——《人民日报》和《新京报》 | 第22页 |
·分析单位的限定 | 第22-23页 |
·分析类目建构 | 第23页 |
·类目具体分析 | 第23-28页 |
·报纸版别 | 第23页 |
·新闻体裁 | 第23-24页 |
·报道主题内容及其主角 | 第24-28页 |
4 媒介视阈中的拟态灾难环境 | 第28-40页 |
·拟态灾难环境建构 | 第28-35页 |
·淡化意识形态,凸显灾情事实,建构多元客观环境 | 第28-30页 |
·故事叙事范式和意义叙事范式结合,增强真实画面 | 第30-31页 |
·报道哀悼仪式,建构国家认同 | 第31-32页 |
·报道视角以人为本,追求与受众心理的灾难认同感 | 第32-34页 |
·片段叙事模式和整体叙事相配合,展现灾难动态 | 第34-35页 |
·灾难新闻中媒介人物建构 | 第35-40页 |
·政府形象 | 第36-38页 |
·英雄形象 | 第38-40页 |
5 灾难拟态环境失衡现象微探 | 第40-47页 |
·议程设置断层 | 第40-42页 |
·灾难渲染过度 | 第42-43页 |
·媒介人物印象刻板化 | 第43-45页 |
·弱势群体失语 | 第45-47页 |
6 拟态灾难环境提升空间 | 第47-51页 |
·利用网络媒体扩展议程设置 | 第47-48页 |
·媒体正视自身角色,提升灾难信息质量 | 第48-51页 |
7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