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 ·同伴冲突应对方式 | 第9-11页 |
| ·概念 | 第9页 |
| ·同伴冲突起因类型 | 第9-10页 |
| ·冲突应对方式分类 | 第10-11页 |
| ·同伴冲突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 | 第11-18页 |
| ·个体特征 | 第11-14页 |
| ·年龄 | 第11-12页 |
| ·性别 | 第12-13页 |
| ·人格 | 第13页 |
| ·是否独生子女 | 第13-14页 |
| ·家庭因素 | 第14-18页 |
| ·父母职业和学历 | 第14-15页 |
| ·父母关系 | 第15页 |
| ·教养方式 | 第15-17页 |
| ·亲子关系 | 第17-18页 |
| 2 问题提出 | 第18-20页 |
|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3 研究一 儿童同伴冲突应对方式问卷编制 | 第20-26页 |
| ·问题提出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程序 | 第20-22页 |
| ·总体构想 | 第20-21页 |
| ·项目的编写 | 第21页 |
| ·研究程序 | 第21-22页 |
| ·结果 | 第22-26页 |
| ·项目分析 | 第22-23页 |
| ·效度分析 | 第23-25页 |
| ·信度分析 | 第25-26页 |
| 4 研究二 儿童同伴冲突应对方式现状调查 | 第26-32页 |
| ·问题提出 | 第26页 |
| ·方法 | 第26-27页 |
|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 ·工具 | 第27页 |
| ·数据分析工具 | 第27页 |
| ·结果 | 第27-32页 |
| ·小学儿童同伴冲突应对方式的特点 | 第27-29页 |
| ·同伴冲突应对方式的其他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 5 研究三 父母教养方式和同伴冲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以及人格的调节作用 | 第32-44页 |
| ·问题提出 | 第32-37页 |
| ·方法 | 第37-39页 |
| ·研究对象 | 第37页 |
| ·工具 | 第37-38页 |
| ·数据分析工具 | 第38页 |
| ·调节效应检验方法 | 第38-39页 |
| ·结果 | 第39-44页 |
|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和人格的儿童使用同伴冲突应对方式的现状 | 第39-40页 |
| ·父母教养方式对同伴冲突应对方式的影响 | 第40-42页 |
| ·人格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问题解决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42-44页 |
| 6 讨论 | 第44-55页 |
| ·小学儿童同伴冲突应对方式的现状分析 | 第44-46页 |
| ·儿童同伴冲突应对方式问卷的信效度 | 第44页 |
| ·儿童同伴冲突应对方式的特点分析 | 第44-45页 |
| ·其他因素对儿童同伴冲突应对方式选择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和人格的儿童使用同伴冲突应对方式的现状 | 第46-47页 |
| ·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儿童同伴冲突应对方式的影响 | 第47-49页 |
| ·人格因素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问题解决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49-52页 |
| ·E(内外向)在惩罚与问题解决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49-50页 |
| ·N(神经质)在偏爱与问题解决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50-51页 |
| ·N(神经质)在干涉与问题解决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51-52页 |
| ·N(神经质)在否认与问题解决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52页 |
| ·总讨论 | 第52-55页 |
| 7 结论 | 第55-56页 |
| 8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 ·本文局限 | 第56页 |
| ·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附录 | 第61-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