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白腐真菌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 第13-22页 |
·白腐真菌 | 第13-18页 |
·白腐真菌的定义 | 第13页 |
·白腐真菌的酶系统 | 第13-14页 |
·白腐真菌的生物降解特性 | 第14-16页 |
·白腐真菌及其酶体系在环境保护研究中的进展 | 第16-18页 |
·白腐真菌的模式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 | 第18-22页 |
·黄孢原毛平革菌及其生理特性 | 第18页 |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生物降解特性 | 第18-19页 |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培养 | 第19-20页 |
·黄孢原毛平革菌及其胞外酶在环境保护研究中的进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 PFOA 和 E210 | 第22-35页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氟辛酸(PFOA) | 第22-28页 |
·全氟类化合物 | 第22页 |
·有机物 PFOA 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 第22-23页 |
·有机物 PFOA 的应用和限制 | 第23页 |
·有机污染物 PFOA 的危害 | 第23-25页 |
·有机污染物 PFOA 在环境中的污染现状 | 第25-27页 |
·有机污染物 PFOA 降解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雌二醇(E2) | 第28-35页 |
·内分泌干扰物和雌激素 | 第28页 |
·雌激素 E2 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 第28页 |
·雌激素 E2 的作用和危害 | 第28-29页 |
·有机污染物 E2 在环境中的污染现状 | 第29-31页 |
·有机污染物 E2 降解的研究进展 | 第31-35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5-4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5页 |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PFOA 在 PC 菌的纯培养条件下的去除效果 | 第35页 |
·E2 在 PC 菌的纯培养条件下的去除效果 | 第35-36页 |
·E2 在接种 PC 菌的灭菌土壤中的去除效果 | 第36页 |
·PFOA 和 E2 在 PC 菌的作用下降解产物的探索 | 第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45页 |
·试验材料 | 第36-37页 |
·试验所用试剂 | 第37-38页 |
·仪器设备 | 第38页 |
·PC 菌的保存和接种 | 第38页 |
·PC 菌的纯培养 | 第38-40页 |
·PC 菌的土壤培养 | 第40-41页 |
·纯培养中 PFOA 样品的处理和测定 | 第41-42页 |
·纯培养中 E2 样品的处理和测定 | 第42-43页 |
·土壤样品中 E2 样品的处理和测定 | 第43-44页 |
·产物的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试验技术路线 | 第45-48页 |
·试验设计总结构图 | 第45-46页 |
·PFOA 试验设计流程图 | 第46-47页 |
·E2 实验设计流程图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白腐真菌培养体系中酶活性的变化 | 第48-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供试菌株 | 第49页 |
·供试有机污染物 | 第49页 |
·PC 菌培养 | 第49页 |
·PC 菌纯培养菌液总酶活性的测定 | 第49-50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50-56页 |
·酶活测定底物的选择和确定 | 第50-51页 |
·酶活测定体系中 pH 值的确定 | 第51-52页 |
·酶活性测定中酶促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2页 |
·总酶活测定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2-53页 |
·总酶活随时间的变化 | 第53-54页 |
·加入 PFOA 对 PC 菌菌液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加入 E2 对 PC 菌菌液酶活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PFOA 在白腐真菌培养体系中移除 | 第58-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白腐真菌的培养 | 第58页 |
·白腐真菌培养体系中 PFOA 的引入 | 第58页 |
·样品处理 | 第58-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不同培养条件下液相中 PFOA 的移除效率比较 | 第59-61页 |
·真菌总培养体系中 PFOA 的去除 | 第61-62页 |
·菌体重量变化与添加 PFOA 的关系 | 第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E2 在白腐真菌体系中移除规律 | 第65-7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白腐真菌的培养 | 第65页 |
·白腐真菌体系中 E2 的引入 | 第65-66页 |
·样品处理 | 第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2页 |
·不同培养条件下液相体系中 E2 的移除 | 第66-67页 |
·不同浓度 E2 在 Kirk 培养基液相体系中的移除规律 | 第67页 |
·Kirk 培养基中不同浓度 E2 降解过程中 E1、E3 的变化规律 | 第67-68页 |
·PB 和 PDB 培养基中 E2 降解过程中 E1、E3 的变化规律 | 第68-70页 |
·白腐真菌培养体系中 E2 的总残留率 | 第70-71页 |
·不同处理菌体干物质重量比较 | 第71-72页 |
·讨论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接种白腐真菌对土壤中 E2 的移除 | 第74-8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土样的制备 | 第75页 |
·白腐真菌体系中 E2 的引入和处理的设置 | 第75-76页 |
·样品的预处理和测定方法 | 第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81页 |
·E2 的降解规律 | 第76-77页 |
·伴随 E2 的 E1 的变化规律 | 第77-78页 |
·伴随 E2 的 E3 的变化规律 | 第78-79页 |
·比较各处理中 E2、E1 和 E3 的变化规律 | 第79-81页 |
·讨论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八章 PFOA 和 E2 的降解产物分析 | 第83-9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6页 |
·样品培养体系 | 第83-84页 |
·产物的分离和提取 | 第84-85页 |
·产物的分析方法 | 第85-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92页 |
·PFOA 产物分析 | 第86-89页 |
·E2 产物分析 | 第89-92页 |
·PFOA 和 E2 产物分析比较 | 第92页 |
·讨论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8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加入 PFOA 和 E2 抑制了黄孢原毛平革菌(PC)的生长和体系酶活 | 第95页 |
·PC 菌能有效去除液相培养体系中的 PFOA | 第95页 |
·PC 菌能有效去除液相培养体系和土壤培养体系中的 E2 | 第95-96页 |
·E1 和 E3 是 E2 在 PC 菌中降解的中间产物 | 第96页 |
·液质联用分别得到 PFOA 或 E2 在 PC 菌中降解产物及规律 | 第9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6-97页 |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97-98页 |
·存在问题 | 第97页 |
·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