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概述 | 第17-29页 |
| ·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 ·土地利用规划 | 第17-18页 |
|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 第18-19页 |
|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第19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页 |
| ·系统学理论 | 第26-27页 |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7-28页 |
| ·协调度理论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识别 | 第29-37页 |
|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内涵 | 第29页 |
|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目的 | 第29-30页 |
|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方法选择 | 第30-32页 |
| ·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 第32-37页 |
|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 第32-35页 |
| ·土地利用布局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 第35页 |
| ·土地整治对环境的影响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研究 | 第37-47页 |
| ·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37-38页 |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8-47页 |
| ·指标体系层次划分 | 第38-39页 |
| ·指标体系建立步骤 | 第39-41页 |
| ·指标值的确定 | 第41页 |
|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1-44页 |
|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 第44-47页 |
| 第五章 评价实例 | 第47-75页 |
| ·规划区概况 | 第47-50页 |
| ·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 第47-49页 |
|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9页 |
| ·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49-50页 |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上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 | 第50-55页 |
|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 第50-52页 |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 第52-54页 |
| ·当涂县上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总体评价 | 第54-55页 |
| ·规划分析 | 第55-58页 |
| ·规划简介 | 第55-57页 |
| ·规划协调性分析 | 第57-58页 |
| ·规划环境影响识别 | 第58-62页 |
| ·规划区域环境敏感性目标及环保目标 | 第58-60页 |
| ·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 第60-62页 |
| ·当涂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 第62-73页 |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2-66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6-69页 |
| ·当涂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 第69-73页 |
| ·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分析 | 第73-7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76页 |
| ·创新 | 第76页 |
| ·不足之处 | 第76页 |
| ·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