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酶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23页 |
| ·乳糖酶简介 | 第9页 |
| ·研究乳糖酶的意义 | 第9-13页 |
| ·乳糖酶用于解决乳糖不耐症 | 第9-11页 |
| ·改良乳制品 | 第11页 |
| ·乳清糖浆的制造及应用 | 第11页 |
| ·生产低聚半乳糖 | 第11-12页 |
| ·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 ·乳糖酶在免疫、检测、及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 第13页 |
| ·分析食品中乳糖含量 | 第13页 |
| ·乳糖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3-19页 |
| ·乳糖酶的来源 | 第13-14页 |
| ·微生物源乳糖酶的提取纯化 | 第14-15页 |
| ·不同微生物来源乳糖酶酶学性质的比较 | 第15-16页 |
| ·关于选育、诱变及产酶优化的研究 | 第16-17页 |
| ·乳糖酶的固定化及应用 | 第17-18页 |
| ·基因工程技术在乳糖酶生产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乳糖酶的分离制备方法 | 第19-20页 |
| ·絮凝沉淀的机理 | 第19-20页 |
| ·絮凝沉淀法的优点 | 第20页 |
| ·固态发酵及其优势 | 第20-22页 |
| ·发酵方式的选择 | 第20-21页 |
| ·固态发酵简介 | 第21页 |
| ·固态发酵生产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前景 | 第21-22页 |
| ·本研究主要内容和总体目标 | 第22-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 ·试验菌株 | 第23页 |
| ·主要原料 | 第23页 |
|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23-24页 |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4页 |
| ·主要溶液 | 第24-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34页 |
| ·ONP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6-27页 |
| ·乳糖酶活力的测定 | 第27页 |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7-28页 |
| ·乳糖酶的发酵生产 | 第28-30页 |
| ·乳糖酶粗酶液的絮凝试验 | 第30-31页 |
| ·乳糖酶的分离纯化 | 第31-33页 |
| ·乳糖酶性质初步研究 | 第33-34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4-51页 |
|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4-38页 |
| ·基础培养基的选择 | 第34页 |
| ·外加碳源对乳糖酶产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外加氮源对乳糖酶产量的影响 | 第35页 |
| ·不同无机盐的添加对乳糖酶产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固液比对乳糖酶产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接种量对酶产量的影响 | 第37页 |
| ·用回收的麸皮做基础培养基对乳糖酶产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正交试验结论 | 第38-39页 |
| ·固态发酵培养条件对酶产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 ·培养时间对酶产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发酵温度对乳糖酶产量的影响 | 第40页 |
| ·翻曲次数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乳糖酶粗酶液的絮凝试验 | 第41-45页 |
| ·有机絮凝剂的筛选 | 第41-42页 |
| ·无机絮凝剂的筛选 | 第42-43页 |
| ·絮凝剂用量对絮凝效果与酶回收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乳糖酶的分离纯化 | 第45-48页 |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45页 |
| ·不同提取方法的影响 | 第45页 |
| ·SephadexG-100纯化乳糖酶 | 第45-46页 |
| ·DEAE-Cellulose 52纯化乳糖酶 | 第46-48页 |
| ·乳糖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 第48-51页 |
|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页 |
| ·酶的温度稳定性 | 第48-49页 |
| ·酶的低温保存稳定性 | 第49-50页 |
| ·pH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50-51页 |
| 4 结论 | 第51-52页 |
| 5 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