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朱熹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0-16页 |
第一节 朱熹行政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渊源 | 第10-11页 |
一、 朱熹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0页 |
二、 儒家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影响和传承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朱熹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哲学依据 | 第11-16页 |
一、 “理一分殊”的天理观 | 第11-12页 |
二、 “心统性情”的心性说 | 第12页 |
三、 “天理人欲”的理欲观 | 第12-14页 |
四、 “性即是理”的人性论 | 第14页 |
五、 “居敬格物”的认识论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朱熹行政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征及评价 | 第16-23页 |
第一节 朱熹行政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16-20页 |
一、 正心诚意,修身善政 | 第16-17页 |
二、 为政以德,勤政廉洁 | 第17页 |
三、 民惟邦本,富国安民 | 第17-18页 |
四、 德礼为本,政刑为辅 | 第18-19页 |
五、 擢举贤才,任贤使能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朱熹行政伦理思想的特征 | 第20-21页 |
一、 彰显人文性的行政伦理思想 | 第20页 |
二、 突出实践性的行政伦理规范 | 第20-21页 |
三、 强调内化性的行政伦理实现途径 | 第21页 |
第三节 朱熹行政伦理思想的评价 | 第21-23页 |
一、 朱熹行政伦理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 第21-22页 |
二、 朱熹行政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现代行政伦理建设中的行政伦理失范问题 | 第23-30页 |
第一节 我国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 | 第23-24页 |
一、 忽视行政道德意识建设 | 第23-24页 |
二、 行政行为没有严格规范 | 第24页 |
第二节 我国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 | 第24-27页 |
一、 行政人员自身素养缺失 | 第24-25页 |
二、 行政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 第25页 |
三、 法律制度建设完善相对滞后 | 第25-26页 |
四、 传统伦理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 | 第26页 |
五、 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取向多元化 | 第26-27页 |
六、 缺乏有效行政监督机制 | 第27页 |
第三节 加强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 第27-30页 |
一、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7-28页 |
二、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 | 第28页 |
三、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是构建和谐行政文化的重要前提 | 第28-29页 |
四、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是完善行政人格的重要手段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朱熹行政伦理思想对我国现代行政伦理建设的意义 | 第30-42页 |
第一节 “正己修身”要求提升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素质 | 第30-32页 |
一、 行政人员应具备的行政伦理素质 | 第30-31页 |
二、 提升行政伦理素质的途径和方式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为政以德”要求强化行政人员行政伦理教育 | 第32-33页 |
一、 丰富行政伦理教育内容,加强德性培养 | 第32页 |
二、 创新行政伦理教育方式,深化道德教育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民惟邦本”要求树立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行政思想 | 第33-36页 |
一、 坚持以民为本,确立为民服务的行政意识 | 第33-34页 |
二、 创新政府形象,追求公平效率的价值理念 | 第34-36页 |
第四节 “礼法并用”要求加强行政伦理制度建设 | 第36-38页 |
一、 加强理论交流研究,健全各项规范机制,推进行政伦理制度建设 | 第36-37页 |
二、 加快行政伦理立法,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 第37-38页 |
第五节 “举贤使能”要求完善行政人员选拔评价机制 | 第38-42页 |
一、 设立专业行政伦理咨询评价机构,完善行政人员评价选拔机制 | 第38-39页 |
二、 创建灵活有效的全面监督评价体系 | 第39-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