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乌热尔图与迟子建的鄂温克族书写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缘起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作家的可比性探究 | 第11-12页 |
三、作家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贡献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主题篇:主题书写的共同追求 | 第14-23页 |
第一节 原始风景中和谐的生存状态 | 第14-19页 |
一、生存哲学:“人永远离不开森林” | 第14-16页 |
二、处世原则:“我们的‘靠老宝’从不上锁” | 第16-17页 |
三、渊源:万物有灵的宗教观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现代文明下独特的价值取向 | 第19-23页 |
一、乌热尔图:转身自然生态主义者 | 第19-20页 |
二、迟子建:苍凉地反观现代化进程 | 第20-23页 |
第二章 人物篇:人物塑造的异同比较 | 第23-37页 |
第一节 人物形象共同传递的民族文化精神 | 第23-32页 |
一、猎人形象传递的狩猎文化精神 | 第23-25页 |
二、反抗者形象彰显的民族血性 | 第25-27页 |
三、老人形象代表的民族智慧 | 第27-29页 |
四、人物日常生活构建的精神世界 | 第29-32页 |
第二节 人物形象凸显的不同审美感受 | 第32-37页 |
一、痛苦与温情的感情基调 | 第32-34页 |
二、单一性与多元化 | 第34-37页 |
第三章 方法篇:叙事维度的不同探索 | 第37-46页 |
第一节 叙事视角:少数民族视角与“第三种视角” | 第38-41页 |
第二节 性别差异:女性边缘化与女性主体化 | 第41-43页 |
第三节 意象隐喻:“熊”、“鹿”隐喻的不同意义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1:乌热尔图作品要目 | 第51-53页 |
附录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