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法生产二羟基丙酮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二羟基丙酮简介与应用 | 第10-13页 |
| ·二羟基丙酮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发酵机理 | 第13-15页 |
| ·生物法生产二羟基丙酮的方法 | 第15-18页 |
| ·发酵法 | 第15-16页 |
| ·生物转化法 | 第16-18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甘油转化生产二羟基丙酮的微生物菌种筛选 | 第19-26页 |
| ·前言 | 第19-2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 ·土样 | 第20页 |
| ·培养基与试剂 | 第20页 |
| ·菌种筛选方案 | 第20-22页 |
| ·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甘油转化生产二羟基丙酮微生物菌种鉴定 | 第26-34页 |
| ·前言 | 第2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 ·菌种与质粒 | 第26-27页 |
| ·培养基 | 第27页 |
|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 ·菌株18S rDNA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8-31页 |
|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 ·18S rDNA基因的PCR扩增及全序列分析 | 第29页 |
| ·18S rDNA基因与pMD18-T载体的克隆 | 第29-30页 |
| ·电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电转化 | 第30-31页 |
| ·大肠杆菌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31页 |
| ·重组质粒的序列测定 | 第31页 |
| ·18S rDNA基因同源性分析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 ·菌株H005的鉴定 | 第31-32页 |
| ·菌株H004鉴定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二羟基丙酮发酵工艺研究 | 第34-47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 ·材料 | 第34-35页 |
| ·方法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 ·温度对二羟基丙酮发酵的影响 | 第36页 |
| ·摇床转速对二羟基丙酮发酵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摇瓶装液量对二羟基丙酮发酵的影响 | 第37页 |
| ·起始pH值对二羟基丙酮发酵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甘油浓度对二羟基丙酮发酵的影响 | 第38-39页 |
| ·酵母提取粉浓度对二羟基丙酮发酵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二羟基丙酮生产工艺的优化 | 第40-43页 |
| ·响应面交互与优化 | 第43-45页 |
| ·模型的验证 | 第45页 |
| ·分批发酵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二羟基丙酮分离提取研究 | 第47-57页 |
| ·前言 | 第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47页 |
| ·分析方法 | 第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 ·上柱初产品的制备 | 第47-48页 |
| ·硅胶吸附层析方法 | 第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 ·硅胶层析分离二羟基丙酮和甘油洗脱剂的选择 | 第48-49页 |
| ·硅胶柱高径比(H/D)对层析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9-51页 |
| ·加样体积对硅胶层析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51-53页 |
| ·洗脱流速对硅胶层析效果的影响 | 第53-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7页 |
| ·建议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