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引言 | 第14-21页 |
| (一) 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提出及现实意义 | 第14-16页 |
| (二) 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三)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点 | 第18-21页 |
| 一、 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理论概述 | 第21-32页 |
| (一) 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内涵界定 | 第22-23页 |
| (二) 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特征 | 第23-27页 |
| 1. 各国间的政府博弈推动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 | 第23-25页 |
| 2. 各国政府处于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主导地位 | 第25-26页 |
| 3. 产业集群化是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模式 | 第26-27页 |
| (三) 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现实意义 | 第27-32页 |
| 1.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可以缓解生态环境危机 | 第27-28页 |
| 2. 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可以缓解资源短缺危机 | 第28-29页 |
| 3. 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可以提高绿色就业率 | 第29-30页 |
| 4. 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有利于高碳产业的未来发展 | 第30-32页 |
| 二、 中国高碳产业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 第32-46页 |
| (一) 我国高碳产业中的重点行业分析 | 第32-39页 |
| 1. 煤炭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2-35页 |
| 2. 钢铁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35-37页 |
| 3. 建筑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37-39页 |
| (二) 我国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制约因素 | 第39-46页 |
| 1. 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39-40页 |
| 2.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受各方利益制约 | 第40-41页 |
| 3.高碳产业集中程度不足,行业整体竞争力差 | 第41-44页 |
| 4. 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缺乏创新动力和创新人才 | 第44-46页 |
| 三、 国外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 第46-55页 |
| (一) 德国实施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主要做法 | 第46-48页 |
| 1. 政府制定相关法规和政府计划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 第46-47页 |
| 2. 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推动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 | 第47-48页 |
| (二) 丹麦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卡伦堡”模式 | 第48-49页 |
| (三) 美国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积极举措 | 第49-50页 |
| 1. 政府综合使用立法政策和能源政策,为高碳产业转型创造有利条件 | 第49-50页 |
| 2. 政府积极引导和激励广大企业和公众参与低碳经济的发展 | 第50页 |
| (四) 日本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主要措施 | 第50-51页 |
| 1. 政府通过能源立法发展绿色能源 | 第51页 |
| 2. 政府为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进行制度革新 | 第51页 |
| (五) 国外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启示 | 第51-55页 |
| 1. 政府是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主导力量 | 第51-52页 |
| 2.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中应转变和更新经营理念 | 第52-53页 |
| 3. 政府应为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设计综合配套政策 | 第53-55页 |
| 四、 中国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 第55-70页 |
| (一) 政府应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完善法律规范 | 第55-57页 |
| (二) 政府应对所有制形式不同的高碳企业转型提供政策支持 | 第57-61页 |
| (三) 政府应大力推进高碳产业的集群化进程 | 第61-62页 |
| (四) 政府应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 第62-65页 |
| (五) 政府应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 第65-68页 |
| (六)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公众加入到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行列中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附录 | 第74-79页 |
| 后记 | 第79-8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