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医家药性理论文献研究
|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1 概述 | 第10-17页 |
| ·药性和药性理论的概念 | 第10-11页 |
| ·药性 | 第10-11页 |
| ·药性理论 | 第11页 |
| ·金元医家药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4-17页 |
| 2 对金元医家药性理论较有影响的医药著作 | 第17-36页 |
| ·《内经》 | 第17-21页 |
| ·五味 | 第17-21页 |
| ·毒 | 第21页 |
| ·《神农本草经》 | 第21-24页 |
| ·五味 | 第22页 |
| ·四气 | 第22页 |
| ·毒 | 第22-23页 |
| ·七情 | 第23页 |
| ·君臣佐使 | 第23-24页 |
| ·《伤寒杂病论》 | 第24页 |
| ·《吴氏本草经》 | 第24-25页 |
| ·《名医别录》 | 第25页 |
| ·《本草经集注》 | 第25页 |
| ·《新修本草》 | 第25-26页 |
| ·《药性论》 | 第26-27页 |
| ·《日华子本草》 | 第27页 |
| ·《绍兴本草》 | 第27-28页 |
| ·《本草衍义》 | 第28-30页 |
| ·五味 | 第28页 |
| ·四性与四气 | 第28-29页 |
| ·十剂 | 第29页 |
| ·性味药理 | 第29-30页 |
| ·《圣济经》 | 第30-31页 |
| ·五味 | 第30页 |
| ·性味药理 | 第30页 |
| ·法象药理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6页 |
| ·金元以前药性理论的主要特点 | 第31-33页 |
| ·药性理论产生的意义 | 第33-36页 |
| 3 金元医家对药性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 第36-62页 |
| ·发挥药性理论的金元医家 | 第36-50页 |
| ·成无己 | 第36-37页 |
| ·刘完素 | 第37-38页 |
| ·张元素 | 第38-42页 |
| ·张子和 | 第42-43页 |
| ·李杲 | 第43-45页 |
| ·王好古 | 第45-46页 |
| ·罗天益 | 第46-47页 |
| ·李鹏飞 | 第47页 |
| ·朱丹溪 | 第47-48页 |
| ·忽思慧 | 第48-49页 |
| ·吴瑞 | 第49页 |
| ·尚从善 | 第49-50页 |
| ·徐彦纯 | 第50页 |
| ·金元医家药性理论的特色 | 第50-54页 |
| ·五味理论的发挥 | 第50-52页 |
| ·四气含义的嬗变 | 第52页 |
| ·重视七情中的相反配伍 | 第52页 |
| ·气味厚薄阴阳融入本草 | 第52-53页 |
| ·性味药理和法象药理的发展 | 第53页 |
| ·创建归经引经理论 | 第53-54页 |
| ·提出升降浮沉理论 | 第54页 |
| ·药性理论体系的建立 | 第54页 |
| ·金元医家药性理论的形成背景 | 第54-62页 |
| ·宋代重视本草方书的编纂 | 第54-55页 |
| ·宋代药性理论的发展 | 第55-56页 |
| ·宋金元医药书籍的普及 | 第56-57页 |
| ·宋金元医学教育的兴盛 | 第57-58页 |
| ·宋金元时期儒医的出现 | 第58-59页 |
| ·宋金元时期医药分科的发展 | 第59页 |
| ·金元时期《内经》研究的深化 | 第59-61页 |
| ·金元时期脏腑辨证体系的形成 | 第61-62页 |
| 4 金元医家药性理论对明清本草学的影响 | 第62-69页 |
| ·继承金元药性理论的明清本草著作 | 第62-65页 |
| ·明清归经、引经理论的发展 | 第65-66页 |
| ·明清本草研究内容的转变 | 第66-67页 |
| ·明清本草新旧两种研究流派 | 第67-69页 |
| 讨论 | 第69-73页 |
| 结语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查新报告 | 第83-91页 |
| 论文著作 | 第91-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