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一矿煤自燃特性参数及预报指标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绪论 | 第8-15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11页 |
| ·煤自燃学说 | 第8-9页 |
| ·煤自燃过程实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煤自燃气体预报指标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煤自燃性的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2 不同粒径煤样的自燃特性实验研究 | 第15-26页 |
| ·实验原理及其装置 | 第15-17页 |
| ·实验原理 | 第15页 |
| ·实验装置 | 第15-17页 |
| ·实验条件 | 第17-18页 |
| ·煤样煤质分析结果 | 第17页 |
| ·程序升温实验条件 | 第17-18页 |
| ·实验结果 | 第18-20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0-24页 |
| ·耗氧速度分析 | 第20-21页 |
| ·CO、CO_2、CH_4产生率 | 第21-23页 |
| ·C_2H_6气体和 C_2H_4气体产生率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3 煤自燃特性参数的实验研究 | 第26-39页 |
| ·实验原理及其装置 | 第26-30页 |
| ·实验原理 | 第26页 |
| ·实验装置 | 第26-30页 |
|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30-37页 |
| ·实验条件 | 第30页 |
| ·实验过程 | 第30-31页 |
| ·实验结果 | 第31-34页 |
| ·指标气体与煤温的对应关系 | 第34-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4 煤样自燃特性参数理论分析 | 第39-49页 |
| ·耗氧速度 | 第39页 |
| ·放热强度 | 第39-41页 |
| ·放热强度的热平衡计算法 | 第39-40页 |
| ·化学键能守恒估算法 | 第40-41页 |
| ·煤自燃极限参数 | 第41-44页 |
| ·最小浮煤厚度 | 第42页 |
| ·下限氧浓度 | 第42-43页 |
| ·上限漏风强度 | 第43页 |
| ·上限平均粒径 | 第43-44页 |
| ·合阳一矿煤样自燃特性参数研究 | 第44-48页 |
| ·耗氧速率与放热强度 | 第44-46页 |
| ·自燃极限参数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5 煤自然发火气体预报指标的优选 | 第49-67页 |
| ·指标气体的分类 | 第49-50页 |
| ·指标气体的特性 | 第50-53页 |
| ·O_2消耗量做指标气体 | 第50页 |
| ·CO 做指标气体 | 第50-51页 |
| ·烃类气体 | 第51-52页 |
| ·链烷比 | 第52页 |
| ·CO/CO_2比 | 第52页 |
| ·Graham's 比 | 第52-53页 |
| ·指标气体的选取原则 | 第53-54页 |
| ·合阳一矿气体预报指标的定性分析 | 第54-56页 |
| ·指标气体的优选 | 第56-66页 |
|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及方法 | 第56-60页 |
| ·指标气体灰色关联计算 | 第60-65页 |
| ·合阳一矿气体预报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页 |
| ·展望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附录 | 第73-74页 |
| 附表 | 第74-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