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塔矿1401面采空区火源探测及煤自燃防治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绪论 | 第8-17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采空区遗煤自燃机理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采空区火源位置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煤自燃火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5-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2 冯家塔矿煤自燃特性实验 | 第17-24页 |
| ·不同粒径煤样程序升温实验 | 第17-20页 |
| ·实验原理及装置 | 第17-18页 |
| ·实验条件 | 第18页 |
| ·实验结果 | 第18-20页 |
| ·煤的耗氧速率 | 第20-21页 |
| ·采空区浮煤自燃极限参数 | 第2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冯家塔矿概况及采空区自燃火源特点 | 第24-36页 |
| ·冯家塔矿井概况 | 第24-28页 |
| ·井田概况 | 第24-25页 |
| ·地质特征 | 第25-26页 |
| ·矿井开拓及生产概况 | 第26-27页 |
| ·通风概况 | 第27页 |
| ·火区概况 | 第27-28页 |
| ·采空区自燃火源特点 | 第28-35页 |
| ·采空区自燃火源分布 | 第28-29页 |
| ·采空区煤自燃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4页 |
| ·采空区遗煤自燃发火特点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4 1401 面采空区漏风测试技术 | 第36-47页 |
| ·地表漏风对采空区煤自燃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上覆岩层及地表环境特点 | 第36页 |
| ·地表塌陷产生裂隙及其漏风 | 第36-37页 |
| ·漏风测试技术 | 第37-42页 |
| ·SF6示踪技术 | 第38页 |
| ·SF6示踪气体性质 | 第38页 |
| ·SF6示踪气体测漏风方法 | 第38-41页 |
| ·SF6示踪气体测地表漏风通道 | 第41-42页 |
| ·漏风通道检测结果 | 第42页 |
| ·漏风测算 | 第42-46页 |
| ·漏风风速测算原理 | 第42-43页 |
| ·漏风风量测算原理 | 第43-44页 |
| ·1401 面采空区漏风测算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5 1401 面采空区自燃火源探测 | 第47-58页 |
| ·传统煤自燃火源探测方法概述 | 第47-50页 |
| ·温度测定法 | 第47-48页 |
| ·束管监测法 | 第48页 |
| ·磁探测法 | 第48-49页 |
| ·微地震测量法 | 第49页 |
| ·地质雷达探测法 | 第49页 |
| ·遥感探测法 | 第49页 |
| ·计算机数值模拟法 | 第49-50页 |
| ·同位素测氡法探测火源技术 | 第50-54页 |
| ·同位素测氡法的概述 | 第50页 |
| ·同位素测氡法探测火源原理 | 第50-51页 |
| ·氡气析出与温度变化关系 | 第51-52页 |
| ·探测器材 | 第52-53页 |
| ·探测工艺 | 第53-54页 |
| ·火源探测区域 | 第54-55页 |
| ·火源探测数据处理 | 第55-56页 |
| ·火源探测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6 1401 面自燃火区治理及效果分析 | 第58-67页 |
| ·1401 面采空区防灭火方法优选 | 第58-61页 |
| ·防灭火方法选择原则 | 第58页 |
| ·防灭火方法选择 | 第58-59页 |
| ·灌浆材料选择 | 第59-61页 |
| ·火区治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 第61-66页 |
| ·火区治理方案 | 第61-62页 |
| ·防灭火系统 | 第62页 |
| ·火区治理措施 | 第62-65页 |
| ·地表沉陷漏风治理措施 | 第65页 |
| ·治理效果分析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附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