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住宅居住品质改造设计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名词解释 | 第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北京城市住宅的现状 | 第9-10页 |
·我国城市住宅改造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政府着力推动既有住宅的改造工作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已有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1-14页 |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1-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既有住宅居住现状问题分析 | 第16-25页 |
·居住功能问题 | 第16-19页 |
·户型总面积较小,居住功能不完善 | 第16-17页 |
·各种功能空间使用错位 | 第17-18页 |
·缺少无障碍设施、适老化设施 | 第18-19页 |
·室内物理环境现状分析 | 第19-21页 |
·保温隔热性能较差且缺少遮阳防晒措施 | 第19-20页 |
·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及设备噪声问题严重 | 第20-21页 |
·窗地面积比较小、光污染问题不可忽视 | 第21页 |
·围护结构及设施设备问题 | 第21-23页 |
·围护结构常年失养、失修,结构、抗震性能亟待改善 | 第21-23页 |
·水、电、燃气、采暖等设备管线年久失修 | 第23页 |
·采暖锅炉等设备老化,耗能、污染严重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改善居住品质的改造原则及目标 | 第25-43页 |
·居住品质概述 | 第25-27页 |
·居住品质的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居住品质的特性 | 第26页 |
·居住品质的影响因素及评价因子 | 第26-27页 |
·居住功能改造的原则及目标 | 第27-32页 |
·控制卧室数量及大小 | 第28页 |
·保证起居室空间完整性 | 第28-29页 |
·紧密联系餐厨流线 | 第29-30页 |
·保证卫生间位置和面积适当 | 第30页 |
·注重公共空间的无障碍改造 | 第30-32页 |
·室内物理环境的改善原则及目标 | 第32-39页 |
·控制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及空气流动速度等指标 | 第33页 |
·提高结构、门窗隔声性能,控制管道、设备噪声 | 第33-36页 |
·满足房间采光要求,按需补充人工照明 | 第36-37页 |
·避免有害物质超标,保证通风换气次数 | 第37-39页 |
·围护结构及设施设备问题的改善原则及目标 | 第39-41页 |
·提升结构安全性能 | 第39页 |
·提高防火安全性能 | 第39-40页 |
·保证燃气及电气设备安全性能 | 第40页 |
·保证给排水设备使用性能 | 第40-41页 |
·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 第41页 |
·提倡新能源的使用 | 第41页 |
·本章小节 | 第41-43页 |
第4章 改善居住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 第43-69页 |
·改善室内空间使用功能的途径和技术方法 | 第43-48页 |
·顶层加建、向外贴建,增加必需的功能空间 | 第43-44页 |
·调整空间布局,使各空间功能合理化 | 第44-46页 |
·公共空间增加电梯及无障碍设施 | 第46-48页 |
·改善室内物理环境的途径和技术方法 | 第48-60页 |
·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改善供热采暖系统性能 | 第48-55页 |
·改善结构、门窗隔声性能,治理管道、设备噪声 | 第55-59页 |
·增加房间采光面积,换用特殊玻璃减小眩光影响 | 第59页 |
·改善自然通风条件,增加新风系统或改进换气装置 | 第59-60页 |
·改善围护结构及设施设备问题的途径和技术方法 | 第60-67页 |
·结构加固、抗震性能加固 | 第60-61页 |
·提高防火构件防火等级、增加逃生措施 | 第61-62页 |
·更新燃气及电气相关设备、线路 | 第62-63页 |
·更换上下水管道,考虑同层排水、管线出户 | 第63-64页 |
·增加安全防范设备,提升居民心理安全感 | 第64页 |
·改善室内无障碍设施 | 第64-65页 |
·采暖系统节能、电力系统节能、水资源节约 | 第65-67页 |
·提倡采用新能源 | 第67页 |
·本章小节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