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2-27页 |
| ·重金属的污染及其危害 | 第12-14页 |
| ·重金属污染来源 | 第12-13页 |
| ·重金属的危害 | 第13-14页 |
|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14-17页 |
|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标准 | 第14-16页 |
|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方法 | 第16-17页 |
| ·土壤中 Pb 生物有效性的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 ·单一试剂提取法 | 第18-19页 |
| ·连续提取法 | 第19-21页 |
| ·E 值的测定 | 第21-23页 |
| ·植物指示法 | 第23页 |
| ·植物对土壤中 Pb 的吸收和积累 | 第23-25页 |
| ·Pb 在植物器官水平的分布特征 | 第24页 |
| ·Pb 在植物细胞水平的分布特征 | 第24-25页 |
|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选题依据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第2章 九龙江河口区部分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分析 | 第27-45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土壤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27-30页 |
| ·试验部分 | 第30-34页 |
| ·仪器与主要试剂 | 第30页 |
| ·土壤重金属总量的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 第31-34页 |
| ·结果讨论 | 第34-44页 |
| ·九龙江河口区部分菜园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特点 | 第34-36页 |
|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 | 第36-38页 |
| ·地质积累指数评价结果 | 第38-40页 |
|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 | 第40-43页 |
| ·三种评价结果的比较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3章 菜园土壤铅生物有效性的同位素稀释测量方法 | 第45-61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试验部分 | 第45-51页 |
| ·仪器与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 ·土壤样品 | 第46-47页 |
| ·单一试剂提取法 | 第47页 |
| ·BCR 连续提取法 | 第47-48页 |
| ·E 值的测定 | 第48-49页 |
| ·不同 pH 值条件下 E 值的测定 | 第49页 |
| ·L 值的测定 | 第49-51页 |
| ·数据统计方法 | 第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60页 |
| ·土壤基本性质的测定结果 | 第51-52页 |
| ·单一试剂提取的结果 | 第52-54页 |
| ·BCR 连续提取的结果 | 第54-55页 |
| ·土壤溶液铅同位素比值~(208)Pb/~(206)Pb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第55-57页 |
| ·E 值的测定结果 | 第57-58页 |
| ·不同 pH 值条件下 E 值的测定结果 | 第58-59页 |
| ·L 值的测定结果 | 第59页 |
| ·几种提取方法的结果比较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4章 铅在土壤与蔬菜间迁移和转化的稳定同位素标记研究 | 第61-72页 |
| ·引言 | 第61页 |
| ·试验部分 | 第61-64页 |
| ·仪器与主要试剂 | 第61-62页 |
| ·芥菜盆栽实验 | 第62页 |
| ·土壤和蔬菜 Pb 标记同位素的测量方法 | 第62-63页 |
| ·Pb 标记同位素在芥菜不同器官的亚细胞分布特征 | 第63页 |
| ·数据统计方法 | 第63-6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 ·根际土壤 Pb 不同形态间的迁移和转化特征 | 第64-67页 |
| ·Pb 标记同位素在蔬菜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特征 | 第67-69页 |
| ·Pb 标记同位素在蔬菜不同器官的亚细胞分布特征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 ·试验主要结论 | 第72-74页 |
| ·九龙江河口区部分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分析 | 第72页 |
| ·菜园土壤铅生物有效性的同位素稀释测量方法 | 第72-73页 |
| ·铅在土壤与蔬菜间迁移和转化的稳定同位素标记研究 | 第73-74页 |
| ·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5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