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五代笔记小说看唐人服饰文化特色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一、 学术史回顾 | 第12-17页 |
(一) 清代以前学者对唐代服饰的研究 | 第12页 |
(二) 近现代学者对唐代服饰的研究 | 第12-16页 |
(三) 利用唐五代笔记小说研究唐代服饰的论著 | 第16-17页 |
二、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17-18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三、 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一) 笔记小说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二) 服饰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唐代社会文化环境与服制演变 | 第21-27页 |
一、 唐代社会文化环境 | 第21-23页 |
(一) 创造文化的能力 | 第21-22页 |
(二) 多元文化的融合 | 第22页 |
(三) 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 第22-23页 |
二、 唐代服饰制度的演变 | 第23-25页 |
三、 唐五代笔记小说中有关唐代服饰的记载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唐代女服特色 | 第27-49页 |
一、 首服 | 第27-30页 |
(一)从羃 至露髻的演进 | 第27-29页 |
(二) 生人面衣和亡人面衣 | 第29-30页 |
二、 衫襦和帔帛 | 第30-38页 |
(一) 衫襦 | 第31-33页 |
(二) 帔帛 | 第33-38页 |
三、 女子长裙 | 第38-42页 |
(一) 色彩艳丽的长裙 | 第39-40页 |
(二) 百鸟毛裙与花笼裙 | 第40-41页 |
(三) 裙围和裙长 | 第41-42页 |
四、 女着男装 | 第42-45页 |
五、 其它 | 第45-49页 |
(一) 半臂 | 第45-46页 |
(二) 履袜 | 第46-49页 |
第三章 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唐代男装特色 | 第49-75页 |
一、 首服 | 第49-57页 |
(一) 平巾帻和绿帻 | 第49-51页 |
(二) 幞头 | 第51-54页 |
(三) 纱帽和笠帽 | 第54-56页 |
(四) 通天冠和远游冠 | 第56-57页 |
二、 上衣下裳 | 第57-70页 |
(一) 衫袍(袄襦) | 第57-65页 |
(二) 犊鼻裤和半臂 | 第65-68页 |
(三) 其它 | 第68-70页 |
三、 履袜 | 第70-73页 |
(一) 舃、屐和靸履 | 第70页 |
(二) 芒屩和麻履 | 第70-72页 |
(三) 袜头裤 | 第72-73页 |
四、 男着女装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唐代胡服特色 | 第75-83页 |
一、 胡服盛行原因 | 第75-76页 |
二、 扬州毡帽和浑脱毡帽 | 第76-79页 |
三、 胡靴 | 第79-81页 |
四、 其它 | 第81-83页 |
(一) 袴褶 | 第81页 |
(二) 避尘巾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唐代僧道服饰特色 | 第83-92页 |
一、 僧人服饰 | 第83-87页 |
(一) 法衣 | 第83-85页 |
(二) 常服 | 第85-87页 |
二、 道士和处士服饰 | 第87-92页 |
(一) 道服 | 第87-90页 |
(二) 处士之衣 | 第90-92页 |
第六章 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唐代神鬼服饰特色 | 第92-103页 |
一、 妖精服饰 | 第92-96页 |
(一) 与妖精物性相联系的服饰 | 第92-95页 |
(二) 人化的服饰 | 第95-96页 |
二、 冥鬼服饰 | 第96-99页 |
(一) 彰显冥鬼特征的服饰 | 第96-97页 |
(二) 人化色彩浓重的冥鬼服饰 | 第97-99页 |
三、 神仙服饰 | 第99-103页 |
(一) 具有神仙特色的服饰 | 第99-100页 |
(二) 贵族化的神仙服饰 | 第100-101页 |
(三) 平民化的神仙服饰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唐五代笔记小说呈现的唐代服饰文化特色 | 第103-113页 |
一、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色 | 第103-107页 |
(一) 多样化 | 第103-104页 |
(二) 开放性 | 第104-105页 |
(三) 色彩化 | 第105-107页 |
二、 唐五代笔记小说的史料价值 | 第107-113页 |
(一) 丰富正史的记载 | 第108-109页 |
(二) 弥补正史的不足 | 第109-110页 |
(三) 了解民众的生活 | 第110-113页 |
结语 | 第113-11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