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从《诗本义》到《诗》本义--欧阳修“四义”说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1页
 一、 中国古代阐释学简介第8-9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第一章 “四义”说提出的背景第11-19页
 第一节 政治文化背景第11-13页
  一、 政治背景第11-12页
  二、 文化背景第12-13页
 第二节 理论学术背景第13-19页
  一、 宋代之前《诗经》阐释特点第13-16页
  二、 宋代《诗经》阐释特点第16-19页
第二章 “四义”说的主要内容第19-35页
 第一节 “经师”的阐释第19-23页
  一、 “经师”的含义第19-20页
  二、 “经师”阐释的背景第20-21页
  三、 “经师”阐释的特点第21-23页
 第二节 “太师”的阐释第23-27页
  一、 “太师”的含义第23页
  二、 “太师”阐释的背景第23-24页
  三、 “太师”阐释的特点第24-27页
 第三节 “圣人”的阐释第27-30页
  一、 “圣人”的含义第27页
  二、 “圣人”阐释的背景第27-28页
  三、 “圣人”阐释的特点第28-30页
 第四节 “诗人”的阐释第30-35页
  一、 “诗人”的含义第30-31页
  二、 “诗人”阐释的背景第31-32页
  三、 “诗人”阐释的特点第32-35页
第三章 “四义”说的阐释原则第35-44页
 第一节 舍“末”求“本”第35-38页
  一、 “本末”的含义第35-36页
  二、 “本末”的应用第36-38页
 第二节 “人情”论诗第38-40页
  一、 “人情”的含义第38页
  二、 “人情”的应用第38-40页
 第三节 “以意逆志”第40-44页
  一、 “以意逆志”的含义第40-41页
  二、 “以意逆志”的应用第41-44页
第四章 “四义”说的影响第44-54页
 第一节 对宋代《诗经》阐释的影响第44-47页
  一、 对王质的影响第45页
  二、 对朱熹的影响第45-47页
 第二节 对后代《诗经》阐释的影响第47-50页
  一、 对清代《诗经》阐释的影响第48-49页
  二、 对近代《诗经》阐释的影响第49-50页
 第三节 与赫希阐释学比较第50-54页
  一、 阐释内容的比较第50-51页
  二、 阐释原则的比较第51页
  三、 阐释方式的比较第51-53页
  四、 局限第53-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致谢第59-6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理性的呼唤--达尔文主义解析《宠儿》
下一篇:旅游企业营销道德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