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1.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2.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习得性无助概述 | 第12页 |
·习得性无助的有关理论 | 第12-18页 |
·习得性无助的行为控制理论 | 第12-13页 |
·习得性无助的归因理论 | 第13-14页 |
·习得性无助的目标理论 | 第14-15页 |
·习得性无助的信息加工理论 | 第15-16页 |
·习得性无助的认知干扰理论 | 第16页 |
·习得性无助的前归因与自尊保护归因理论 | 第16-17页 |
·习得性无助的素质—压力理论 | 第17-18页 |
·学业领域内对习得性无助的研究 | 第18-20页 |
·习得性无助的研究工具 | 第20-21页 |
·习得性无助量表(LHS) | 第20页 |
·归因类型问卷(ASQ) | 第20页 |
·儿童归因类型问卷(CASQ) | 第20-21页 |
·国内有关习得性无助与英语学习的研究量表 | 第21页 |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第2章 习得性无助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影响的研究 | 第22-30页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研究程序 | 第22-26页 |
·座谈调查 | 第22页 |
·关于英语学习的学生访谈 | 第22-23页 |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第23-24页 |
·问卷结果分析 | 第24-26页 |
·习得性无助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 第26-30页 |
第3章 习得性无助对中职英语英语教学影响的对策研究 | 第30-43页 |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干预的实验材料 | 第30页 |
·后测的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实验设计 | 第31-32页 |
·实验教材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实验测试 | 第31页 |
·研究假设 | 第31页 |
·自变量设计 | 第31页 |
·因变量设计 | 第31-32页 |
·实验步骤 | 第3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实验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分析 | 第32-33页 |
·实验后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结果的分析 | 第33-34页 |
·习得性无助对中职生英语教学影响的对策 | 第34-43页 |
·实施情感教学,融洽师生关系,消除情感无助 | 第34-36页 |
·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归因,培养自信心,消除归因无助 | 第36-38页 |
·整合教材,设置合理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消除认知无助 | 第38-39页 |
·注重形成性评价,不断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克服行为无助 | 第39-41页 |
·指导学生使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以消除策略无助 | 第41-43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意义 | 第43-46页 |
·中职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问卷的编制 | 第43页 |
·习得性无助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 第43-44页 |
·习得性无助对中职英语教学影响的对策 | 第44-4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45-46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6-48页 |
·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 第46-47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6页 |
附录1 | 第50-52页 |
附录2 | 第52-53页 |
附录3 | 第53-54页 |
附录4 | 第54-55页 |
附录5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