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造资源的加工特征识别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及课题来源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基于模式匹配的加工特征识别方法 | 第12-13页 |
| ·基于体积分解的加工特征识别方法 | 第13-14页 |
| ·基于痕迹的加工特征识别方法 | 第14-15页 |
| ·加工特征与制造资源的匹配问题 | 第15页 |
| ·基于制造资源的加工特征识别方法 | 第15-16页 |
| ·几类加工特征识别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16-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制造资源和零件信息模型的定义 | 第18页 |
| ·制造资源的加工能力的建模 | 第18-19页 |
| ·基于制造资源的特征识别方法研究 | 第19页 |
| ·论文总体结构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制造资源的加工能力模型 | 第21-37页 |
| ·制造资源信息模型 | 第21-25页 |
| ·机床与运动模式 | 第21-22页 |
| ·刀具模型 | 第22-23页 |
| ·夹具模型与坐标系统 | 第23-25页 |
| ·零件信息模型 | 第25-27页 |
| ·增强翼边数据结构 | 第25-27页 |
| ·表面公差关系图 | 第27页 |
| ·刀具的切削能力模型 | 第27-34页 |
| ·刀具切削能力模型的几何层 | 第28-33页 |
| ·刀具切削能力模型的技术要求层 | 第33-34页 |
| ·夹具的装夹能力模型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基于制造资源加工能力模型的特征识别方法 | 第37-59页 |
| ·加工特征的定义 | 第37-38页 |
| ·特征因子生成 | 第38-47页 |
| ·切削模式生成 | 第41-42页 |
| ·刀具类型生成 | 第42页 |
| ·刀具技术要求生成 | 第42-43页 |
| ·刀具与装夹方向组合生成 | 第43页 |
| ·刀具可接近性检测 | 第43-44页 |
| ·表面分割 | 第44-45页 |
| ·装夹方案生成 | 第45-46页 |
| ·特征因子生成 | 第46-47页 |
| ·特征因子的优化选择 | 第47-58页 |
| ·凹边相邻的表面聚类 | 第47-50页 |
| ·基于统一基准的装夹选择 | 第50-52页 |
| ·基于互为基准的装夹选择 | 第52-53页 |
| ·以装夹次数和稳定性为目标的装夹选择 | 第53-55页 |
| ·基于最优装夹规划的特征因子筛选 | 第55-56页 |
| ·以加工效率为目标的刀具选择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实例验证 | 第59-74页 |
| ·ANC-101 的特征因子生成过程 | 第61-66页 |
| ·ANC-101 的特征因子筛选过程 | 第66-71页 |
| ·特征识别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 附录 | 第81-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7-9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