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生产线集成框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 ·软件生产线当前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 第18-29页 |
| ·软件生产线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3页 |
| ·SEI 软件生产线理论 | 第18-21页 |
| ·STARS 软件生产线理论 | 第21-22页 |
| ·Pohl 软件生产线理论 | 第22-23页 |
| ·软件生产线相关技术研究 | 第23-28页 |
| ·GEF | 第23-24页 |
| ·XML | 第24-26页 |
| ·数据存储技术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软件生产线需求分析 | 第29-38页 |
| ·构件开发 | 第30页 |
| ·生产线组装 | 第30-31页 |
| ·生产线监管 | 第31-32页 |
| ·用户管理 | 第32页 |
| ·工具管理 | 第32-34页 |
| ·构件管理 | 第34-35页 |
| ·客户端工具管理 | 第35-36页 |
| ·客户端制品管理 | 第36-37页 |
| ·客户端构件管理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软件生产线模型设计 | 第38-51页 |
| ·构件模型 | 第38-39页 |
| ·工具模型 | 第39-42页 |
| ·工具状态转化模型 | 第39-41页 |
| ·工具静态模型 | 第41页 |
| ·工具动态模型 | 第41-42页 |
| ·消息模型 | 第42-44页 |
| ·数据传输模型 | 第44-45页 |
| ·流程模型 | 第45-48页 |
| ·工具间相互关系模型 | 第48-49页 |
| ·核心资产库度量模型 | 第49-50页 |
| ·包含率度量 | 第49页 |
| ·协同性度量 | 第49-50页 |
| ·利用率度量 | 第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软件生产线集成框架设计 | 第51-69页 |
| ·运行环境层 | 第54页 |
| ·平台支撑层 | 第54-55页 |
| ·接口扩展层 | 第55-56页 |
| ·服务端集成框架 | 第56-65页 |
| ·XML 解析引擎 | 第56页 |
| ·数据通信服务 | 第56-60页 |
| ·工具管理服务 | 第60-61页 |
| ·生产线管理服务 | 第61-62页 |
| ·用户管理服务 | 第62-63页 |
| ·资产服务管理 | 第63-64页 |
| ·制品服务管理 | 第64-65页 |
| ·客户端集成框架 | 第65-68页 |
| ·用户服务 | 第66页 |
| ·工具服务 | 第66-67页 |
| ·制品服务 | 第67-68页 |
| ·构件服务 | 第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软件生产线集成框架实现 | 第69-81页 |
| ·可视化流程编辑实现 | 第69-73页 |
| ·用户登录服务实现 | 第73-74页 |
| ·USBKEY 读取实现 | 第74-76页 |
| ·XML 解析引擎实现 | 第76-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七章 系统测试 | 第81-94页 |
| ·测试概要 | 第81-82页 |
| ·功能测试 | 第82-85页 |
| ·应用实例测试 | 第85-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94-96页 |
| ·总结 | 第94-95页 |
| ·规划与展望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