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动床内半焦颗粒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 ·我国 SO_2污染现状 | 第14-15页 |
| ·我国工业锅炉现状 | 第15-16页 |
| ·烟气脱硫研究概况 | 第16-28页 |
| ·干法脱硫剂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干法脱硫机理和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8页 |
| ·干法脱硫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 ·喷动床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 ·喷动床使用半焦颗粒烟气脱硫技术的提出 | 第28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 第2章 半焦颗粒的表征研究 | 第30-38页 |
| ·半焦 | 第30页 |
| ·半焦的工业分析 | 第30页 |
| ·半焦的表面特性 | 第30-35页 |
| ·半焦的比表面积和孔容 | 第31-32页 |
| ·半焦颗粒的微孔结构 | 第32-34页 |
| ·半焦颗粒的孔径分布 | 第34-35页 |
| ·半焦烟气脱硫的吸附势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3章 喷动床内半焦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 第38-65页 |
| ·实验系统及装置 | 第38-40页 |
| ·实验使用的半焦颗粒 | 第40-41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1-46页 |
| ·罗茨风机 | 第41页 |
| ·流量测试装置 | 第41-43页 |
| ·床层压降的测量装置 | 第43页 |
| ·动压测量装置 | 第43-44页 |
| ·气动闸阀 | 第44-45页 |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45-46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46-47页 |
| ·喷动床内半焦颗粒喷动特性研究 | 第47-56页 |
| ·床内喷动状态的形成 | 第47-49页 |
| ·床层压降和最小喷动速度 | 第49-51页 |
| ·床内气体速度分布 | 第51-53页 |
| ·喷射区直径 | 第53-54页 |
| ·壁面处颗粒速度 | 第54-55页 |
| ·半焦颗粒的损失速率 | 第55-56页 |
| ·喷动床中颗粒浓度的研究 | 第56-63页 |
| ·常用的颗粒浓度测试方法 | 第56-58页 |
| ·喷动床环隙区平均空隙率的研究 | 第58-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4章 喷动床内半焦流动特性数值模拟 | 第65-88页 |
| ·研究方法 | 第65-66页 |
| ·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 | 第66-71页 |
| ·连续性方程与动量守恒方程 | 第66-67页 |
| ·固体颗粒相计算模型 | 第67-69页 |
| ·气固相间作用计算模型 | 第69-71页 |
| ·标准 k-ε湍流模型 | 第71页 |
| ·数值模拟过程 | 第71-75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71页 |
|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第71-72页 |
| ·模型结构与网格划分 | 第72-73页 |
|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73-74页 |
| ·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 | 第74-75页 |
| ·实验与模拟对比 | 第75-80页 |
| ·喷泉区高度对比 | 第75-76页 |
| ·喷动床床层压降的对比 | 第76-77页 |
| ·喷射区气体速度对比 | 第77-78页 |
| ·壁面颗粒速度对比 | 第78-79页 |
| ·环隙区平均空隙率对比 | 第79-80页 |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80-87页 |
| ·喷动床内气固的速度矢量 | 第80-81页 |
| ·喷动床内烟气量的分布 | 第81页 |
| ·喷动床内半焦颗粒速度分布 | 第81-83页 |
| ·颗粒拟温度分布 | 第83-84页 |
| ·半焦浓度非均匀度分布 | 第84-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5章 喷动床内半焦烟气脱硫实验研究 | 第88-104页 |
| ·实验系统 | 第88-89页 |
| ·热态实验系统 | 第88-89页 |
| ·烟气的基本参数 | 第89页 |
| ·实验参数的测量 | 第89-94页 |
| ·SO_2和 O2气体浓度测量 | 第89-91页 |
| ·喷动床内温度测量 | 第91-92页 |
| ·烟气湿度的测量 | 第92-94页 |
| ·实验结果 | 第94-102页 |
| ·床内温度场分布 | 第94-96页 |
| ·喷动床与固定床脱硫性能比较 | 第96页 |
| ·半焦颗粒的脱硫过程 | 第96-98页 |
| ·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98-99页 |
| ·表观速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99-101页 |
| ·堆积高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101页 |
| ·喷动床内各组分浓度分布 | 第101-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 第6章 喷动床内半焦烟气脱硫特性数值模拟 | 第104-119页 |
| ·数值模拟所用模型 | 第104-110页 |
| ·半焦脱硫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104-109页 |
| ·传热模型 | 第109页 |
| ·组分输运模型 | 第109页 |
| ·UDF 功能应用 | 第109-110页 |
| ·计算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第110页 |
| ·模拟结果的分析 | 第110-115页 |
| ·喷动床内浓度的分布 | 第110-112页 |
| ·床内 SO_2浓度非均匀度的分布 | 第112-114页 |
| ·模拟值与实验值的对比 | 第114-115页 |
| ·影响喷动床脱硫效率的因素 | 第115-117页 |
| ·反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116页 |
| ·烟气含氧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 ·烟气含湿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 结论 | 第119-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3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3-134页 |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