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3-32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4-28页 |
|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14-16页 |
| ·研究区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地幔流体作用及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 ·地幔流体与研究区多金属成矿 | 第27-28页 |
|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28-30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 | 第28-29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9-30页 |
| ·技术路线框图 | 第30页 |
| ·论文工作量 | 第30-31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31-32页 |
| 第2章 滇西地区成矿地质背景 | 第32-47页 |
|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 第32-36页 |
| ·构造单元及其演化 | 第32-34页 |
| ·主要深大断裂特征 | 第34-36页 |
| ·研究区地层和岩浆岩概况 | 第36-37页 |
| ·区域地层概况 | 第36-37页 |
| ·区域岩浆岩概况 | 第37页 |
| ·地球物理特征 | 第37-39页 |
| ·研究区富碱侵入岩及相关多金属矿床的分布特征 | 第39-47页 |
| ·富碱侵入岩的时空分布 | 第39-43页 |
| ·多金属矿床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 ·深部构造控岩控矿特征 | 第45-47页 |
| 第3章 富碱斑岩及包体岩石学与地幔流体微观踪迹物质特征 | 第47-88页 |
| ·六合岩体岩石学特征 | 第47-52页 |
| ·主岩和包体岩石类型 | 第47-49页 |
| ·主岩和包体岩相学 | 第49-52页 |
| ·富铁微晶玻璃和富铁熔浆包体 | 第52-62页 |
| ·黑色不透明物质岩相学 | 第52-54页 |
| ·富铁熔浆包体特征及黑色不透明物质成分分析 | 第54-59页 |
| ·富铁微晶玻璃和富铁熔浆包体的地幔流体属性 | 第59-62页 |
| ·主岩和包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2-77页 |
|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62-67页 |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第67-72页 |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72-74页 |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74-77页 |
| ·花岗岩包体年代学研究 | 第77-88页 |
| ·花岗岩包体与主岩岩相学特征 | 第77-79页 |
| ·花岗岩包体锆石 U-Pb 定年 | 第79-85页 |
| ·富碱长英质岩浆与地幔流体活动年代学限制 | 第85-86页 |
| ·花岗岩包体与寄主富碱斑岩的成因关系 | 第86-88页 |
| 第4章 特殊包体中玻璃—流体包裹体幔源不混溶特征 | 第88-110页 |
| ·特殊包体岩石学特征 | 第88-90页 |
| ·纯石英包晶特征 | 第88-89页 |
| ·含石英的方解石包晶特征 | 第89页 |
| ·石英钠长石伟晶岩包体特征 | 第89-90页 |
| ·玻璃—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 | 第90-94页 |
| ·流体包裹体类型与分布特征 | 第90-93页 |
| ·玻璃包裹体特征 | 第93-94页 |
| ·玻璃—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94-99页 |
|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94-98页 |
| ·压力估算 | 第98-99页 |
| ·寄主矿物与玻璃包裹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99-105页 |
| ·玻璃包裹体化学组成 | 第99-103页 |
| ·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3-105页 |
| ·地幔流体演化与不混溶作用 | 第105-110页 |
| ·地幔流体运移及演化 | 第105页 |
| ·流体包裹体的不混溶特征 | 第105-106页 |
| ·玻璃包裹体的成因意义 | 第106-108页 |
| ·特殊包晶(体)成因分析 | 第108-110页 |
| 第5章 马厂箐钼铜金矿床系列成矿成因机制研究 | 第110-137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10-114页 |
| ·地质背景 | 第110-112页 |
| ·岩相学特征 | 第112-114页 |
|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4-129页 |
|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114-117页 |
| ·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117-121页 |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121-127页 |
|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第127-129页 |
| ·成岩成矿时代研究 | 第129-137页 |
| ·锆石 U-Pb 定年 | 第129-132页 |
| ·辉钼矿 Re-OS 同位素定年 | 第132页 |
| ·成岩成矿时代讨论 | 第132-135页 |
| ·Mo-Cu-Au 系列成矿效应 | 第135-137页 |
| 第6章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成因的深部地质过程探讨 | 第137-157页 |
| ·成矿背景与矿床地质特征 | 第137-139页 |
| ·岩(矿)石岩相学特征 | 第139-146页 |
| ·砂岩型矿石 | 第139-144页 |
| ·角砾岩型矿石 | 第144页 |
| ·黑色不透明物质的性质讨论 | 第144-146页 |
|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146-154页 |
| ·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146-150页 |
| ·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 | 第150-151页 |
| ·铅同位素特征 | 第151-154页 |
| ·地幔流体作用与远程热液作用成矿机制 | 第154-157页 |
| 第7章 滇西新生代多金属系列成矿效应 | 第157-171页 |
| ·富碱岩浆作用与地幔流体作用的关系 | 第157-164页 |
| ·富碱岩浆产出的构造和动力学背景 | 第157-158页 |
| ·富碱岩浆的起源、演化及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 第158-164页 |
| ·多金属系列成矿成因机制探讨 | 第164-171页 |
| ·富碱岩浆和相伴地幔流体作用与成矿蚀变和壳幔混染作用的关系 | 第164-168页 |
| ·地幔流体作用与多金属系列成矿模型 | 第168-171页 |
| 结论 | 第171-173页 |
| 致谢 | 第173-1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5-19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