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1. 导论 | 第17-27页 |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问题提出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25-27页 |
·研究重点 | 第25页 |
·研究难点 | 第25-27页 |
2. 经济增长收敛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7-49页 |
·经济增长收敛的理论概念及分类 | 第27-31页 |
·三个主要收敛概念 | 第28-30页 |
·两个补充性收敛概念 | 第30-31页 |
·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检验方法 | 第31-37页 |
·基于回归方程的收敛检验方法 | 第31-34页 |
·基于序列单位根检验的收敛检验方法 | 第34-35页 |
·基于动态收入分布的收敛检验方法 | 第35-37页 |
·国内外收敛检验的实证研究 | 第37-45页 |
·国外经济增长收敛的实证研究 | 第38-40页 |
·国内经济增长收敛的实证研究 | 第40-45页 |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评 | 第45-47页 |
·关于收敛理论概念的简评 | 第45-46页 |
·关于收敛检验方法的简评 | 第46页 |
·关于收敛性实证研究的简评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3. 经济增长收敛的理论基础与收敛机制设计 | 第49-78页 |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49-51页 |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增长收敛 | 第51-60页 |
·Solow-Swan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51-52页 |
·Solow-Swan模型的动态含义 | 第52-54页 |
·Solow-Swan模型与增长收敛 | 第54-58页 |
·Solow-Swan模型与收敛速度 | 第58-60页 |
·内生增长理论与增长收敛 | 第60-71页 |
·知识外溢模型与经济增长收敛 | 第61-62页 |
·人力资本模型与经济增长收敛 | 第62-65页 |
·研究开发模型(R&D模型)与经济增长收敛 | 第65-70页 |
·其他内生增长理论与收敛 | 第70-71页 |
·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理论设计 | 第71-76页 |
·禀赋收敛机制 | 第72-75页 |
·技术收敛机制 | 第75页 |
·制度收敛机制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4. 经济增长收敛的检验方法:SPDM理论与方法概述 | 第78-97页 |
·空间交互效应 | 第78-80页 |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SPDM)设定 | 第80-86页 |
·普通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 第80-84页 |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 第84-86页 |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SPDM)检验 | 第86-93页 |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检验的基本内容 | 第86-87页 |
·普通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框架 | 第87-90页 |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 | 第90-93页 |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SPDM)方法与收敛性检验 | 第93-95页 |
·绝对β收敛的SPDM检验一般形式 | 第93-94页 |
·条件β收敛的SPDM检验一般形式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5. 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发展现状与动态——σ收敛检验 | 第97-115页 |
·指标与方法 | 第98-101页 |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度量指标 | 第98-99页 |
·EMD方法简介 | 第99-101页 |
·数据来源及统计描述 | 第101-105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101-103页 |
·数据统计描述 | 第103-105页 |
·西部地区内部经济发展差距:实证结果 | 第105-109页 |
·实际人均GDP的加权变异系数 | 第105-106页 |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EMD分析 | 第106-109页 |
·三次产业发展对经济差距波动的影响分析 | 第109-113页 |
·西部地区三次产业人均GDP的加权变异系数 | 第110页 |
·三次产业对经济差距变动趋势的影响分析 | 第110-111页 |
·三次产业对经济差距变动的贡献分析 | 第111-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6. 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发展动因——绝对β收敛检验 | 第115-144页 |
·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115-121页 |
·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部Moran's I指数 | 第116-117页 |
·西部地区人均GDP空间相关性:实证结果 | 第117-121页 |
·绝对β收敛检验——检验方程与空间权重设定 | 第121-132页 |
·绝对β收敛的检验方程设定 | 第121-123页 |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 第123-132页 |
·基于SPDM方法的绝对β收敛检验:人均产出 | 第132-135页 |
·人均产出的绝对β收敛检验:实证结果 | 第132-134页 |
·人均产出的绝对β收敛检验:结果分析 | 第134-135页 |
·基于SPDM方法的绝对β收敛检验:人均收入 | 第135-141页 |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数据来源与整理 | 第135-137页 |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绝对β收敛检验:实证结果 | 第137-140页 |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绝对β收敛检验:结果分析 | 第140-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4页 |
7.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生成机制——条件β收敛检验 | 第144-178页 |
·SPDM框架下条件β收敛与收敛机制检验:模型设定 | 第144-147页 |
·禀赋收敛机制检验方程设定 | 第145页 |
·技术收敛机制检验方程设定 | 第145-146页 |
·制度收敛机制检验方程设定 | 第146-147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147-159页 |
·投入要素变量 | 第147-153页 |
·技术水平变量 | 第153-155页 |
·制度变量 | 第155-159页 |
·SPDM框架下的条件β收敛检验:实证结果 | 第159-166页 |
·条件β收敛实证结果与收敛机制分析 | 第166-174页 |
·条件β收敛性及收敛机制:1978-1992 | 第166-169页 |
·条件β收敛性及收敛机制:1992-2009 | 第169-171页 |
·条件β收敛性及收敛机制:1978-2009 | 第171-174页 |
·空间交互效应与与经济增长收敛性 | 第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174-178页 |
8.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第178-187页 |
·研究结论 | 第178-182页 |
·政策建议 | 第182-184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84-187页 |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84-185页 |
·研究展望 | 第185-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97页 |
附表:数据表 | 第197-224页 |
附表1:西部地区实际GDP | 第197-203页 |
附表2:西部地区年末总人口 | 第203-205页 |
附表3:西部地区实际人均GDP | 第205-212页 |
附表4: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 | 第212-213页 |
附表5: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 | 第213-214页 |
附表6:西部地区年末劳动就业人数 | 第214-215页 |
附表7:西部地区物质资本存量估算 | 第215-216页 |
附表8:西部地区平均人力资本水平 | 第216-217页 |
附表9: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总存量 | 第217-218页 |
附表10: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TFP)水平 | 第218-219页 |
附表11: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度 | 第219-220页 |
附表12: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 | 第220-221页 |
附表13: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 | 第221-222页 |
附表14: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 第222-223页 |
附表15:西部地区工业非国有化率 | 第223-224页 |
致谢 | 第224-2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