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生物超微弱发光的概述 | 第10-11页 |
| ·生物超微弱发光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生物超微弱发光的机理 | 第12-14页 |
| ·"代谢发光"机制 | 第12-13页 |
| ·"相干辐射"机制 | 第13-14页 |
| ·延迟发光的主要理论 | 第14-17页 |
| ·生物超微弱发光的应用 | 第17-21页 |
| ·医学方面 | 第17-18页 |
| ·药理学方面 | 第18页 |
| ·农业方面 | 第18-19页 |
| ·环境监测和地震预报方面 | 第19页 |
| ·食品的检验方面 | 第19-21页 |
| 第2章 实验仪器和测量方法 | 第21-26页 |
| ·生物超微弱发光的主要检测方法 | 第21-23页 |
| ·单光子计数探测系统 | 第21-22页 |
| ·超微弱发光图像探测系统 | 第22-23页 |
| ·生物超微弱发光测量仪 | 第23-24页 |
| ·其它实验仪器 | 第24页 |
| ·测量方法 | 第24-26页 |
| ·自身发光强度的测定 | 第24-25页 |
| ·延迟发光强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 第3章 口红吊兰在不同激发光照射下超微弱发光的研究 | 第26-34页 |
| ·引言 | 第26-27页 |
|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 ·自身发光强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 ·延迟发光曲线的测定 | 第28页 |
|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28-32页 |
| ·自身发光强度的变化 | 第28-29页 |
| ·叶片延迟发光强度随激发光波长的变化曲线 | 第29-30页 |
| ·在不同激发光照射下叶片延迟发光衰减曲线的比较 | 第30-32页 |
| ·在不同激发光照射下延迟发光衰减参数1/P的变化 | 第32页 |
| ·讨论 | 第32-34页 |
| 第4章 不同激发光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的影响 | 第34-46页 |
| ·引言 | 第34-35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 ·自身发光强度的测定 | 第35页 |
| ·延迟发光曲线的测定 | 第35-36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 ·口红吊兰叶片自身发光强度随叶位的变化曲线 | 第36-37页 |
| ·不同激发光对口红吊兰延迟发光强度的影响和变化 | 第37-38页 |
| ·在不同激发光照射下不同叶片延迟发光衰减曲线的比较 | 第38-39页 |
| ·不同叶片在同一激发光照射下延迟发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比较 | 第39-43页 |
| ·在不同激发光照射下延迟发光衰减参数1/P随叶位的变化曲线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6页 |
| 第5章 结束语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