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历程 | 第8-10页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物理过程 | 第10-15页 |
·载流子注入 | 第10-12页 |
·载流子传输 | 第12-13页 |
·双分子复合 | 第13页 |
·激子的形成及辐射发光 | 第13-15页 |
·OLED的应用前景及关键问题 | 第15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界面效应与界面修饰 | 第17-29页 |
·金属/有机界面 | 第17-19页 |
·金属/有机界面修饰 | 第19-24页 |
·阴极界面修饰 | 第19-20页 |
·阴极界面修饰作用机理 | 第20-22页 |
·阳极界面修饰 | 第22-24页 |
·有机/有机界面 | 第24-29页 |
·有机/有机异质结效应 | 第24-27页 |
·有机/有机界面载流子无序跳跃传输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LIF修饰阴极的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分析 | 第29-41页 |
·引言 | 第29页 |
·模型 | 第29-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0页 |
·注入势垒对EL效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内界面势垒对EL效率的影响 | 第34-36页 |
·阳极区厚度变化对EL效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LiF缓冲层最佳厚度的确定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界面空间电荷对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效率的影响 | 第41-50页 |
·引言 | 第41页 |
·模型 | 第41-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载流子浓度与电场强度的空间分布 | 第44-47页 |
·OOI处电场强度突变对OLED复合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有效势垒高度对内界面处复合效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有效跳跃距离对内界面处复合效率的影响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界面势垒对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EL延时的影响 | 第50-58页 |
·引言 | 第50页 |
·模型 | 第50-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58-59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