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导论 | 第13-2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3-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三、论文的基本结构、思路说明及创新之处 | 第17-20页 |
四、相关术语的使用说明 | 第20-21页 |
第一章 传统存在论的历史演变及理论困境 | 第21-59页 |
一、古代存在论的演变及其特征 | 第21-37页 |
(一) 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存在论的雏形 | 第21-25页 |
(二) 柏拉图的理念论:存在论传统的根源 | 第25-30页 |
(三)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存在论的神学归宿 | 第30-36页 |
(四) 古代存在论的特征 | 第36-37页 |
二、近代存在论的演变及其特征 | 第37-56页 |
(一) 笛卡尔的自我实体:理性原则的确立 | 第38-42页 |
(二)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理性原则的省思 | 第42-47页 |
(三)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理性原则的顶点 | 第47-55页 |
(四) 近代存在论的特征 | 第55-56页 |
三、传统存在论的实质及困境 | 第56-59页 |
(一) 传统存在论的实质:概念化的实体本体论 | 第56-58页 |
(二) 传统存在论的困境:真实存在的失落 | 第58-5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存在论的创立过程 | 第59-86页 |
一、马克思对传统存在论的批判与超越 | 第59-62页 |
(一) 马克思对传统存在论的批判:反对形而上学 | 第59-60页 |
(二) 马克思对传统存在论的超越:社会存在论的提出 | 第60-62页 |
二、《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社会存在论的初现 | 第62-69页 |
(一) 人是类存在物:劳动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 第62-64页 |
(二) 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使人的自然存在成为人的存在 | 第64-66页 |
(三) 社会存在问题的提出 | 第66-69页 |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存在论的形成 | 第69-79页 |
(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社会存在论的方法论基础 | 第69-75页 |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存在概念的内涵确定 | 第75-77页 |
(三) 《共产党宣言》:社会存在概念的正式提出 | 第77-79页 |
四、《资本论》及其手稿:社会存在论的充分展开 | 第79-86页 |
(一) 社会存在论是《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理论原则 | 第79-81页 |
(二) 商品的二重存在:社会存在是灵魂 | 第81-84页 |
(三) 货币是特殊商品:与自然存在形式相分离的社会存在 | 第84-85页 |
(四) 人的二重存在:社会存在决定自然存在的形式 | 第85-86页 |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存在论的基本内容 | 第86-108页 |
一、社会存在的基本内涵 | 第86-87页 |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实践 | 第87-92页 |
(一) 问题的实质:社会存在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理论地位 | 第87-88页 |
(二) 实践观是社会存在论的基础 | 第88-91页 |
(三) 社会存在论是实践观的延续和深化 | 第91-92页 |
三、社会存在与人的存在 | 第92-96页 |
(一) 传统存在论对人的存在的理解:自然存在或精神存在 | 第93-95页 |
(二) 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理解:社会存在 | 第95-96页 |
四、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 | 第96-101页 |
(一) 问题的实质: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内容 | 第96-97页 |
(二) 对抽象自然观的超越:马克思自然观的意义 | 第97-101页 |
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第101-108页 |
(一) 问题的新角度:本体论视野 | 第101-102页 |
(二) 意识是社会的意识 | 第102-105页 |
(三) 社会存在是自然存在和意识的统一 | 第105-108页 |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存在论与现代存在论之比较 | 第108-140页 |
一、马克思与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之比较 | 第108-120页 |
(一) 卢卡奇重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努力 | 第108-109页 |
(二) 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本内容 | 第109-116页 |
(三) 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得失 | 第116-120页 |
二、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之比较 | 第120-131页 |
(一) 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基本内容 | 第121-127页 |
(二) 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误区 | 第127-130页 |
(三) 对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反思 | 第130-131页 |
三、马克思与萨特的存在论之比较 | 第131-140页 |
(一) 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内容 | 第132-137页 |
(二) 对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的分析 | 第137-140页 |
结语:马克思社会存在论的理论意义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9页 |
后记 | 第149-1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