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北部肇源南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前言 | 第9-19页 |
·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岩性地层油气藏理论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 | 第11-14页 |
·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肇源南地区敖南油田油气藏勘探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与认识 | 第17-19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33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9-26页 |
·构造特征 | 第19-22页 |
·构造发育史 | 第22-26页 |
·沉积背景及演化特征 | 第26-31页 |
·研究区沉积环境 | 第31-33页 |
3 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 第33-48页 |
·葡萄花油层生储盖组合 | 第33-34页 |
·油气藏类型 | 第34-40页 |
·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分类 | 第34-38页 |
·敖包塔及敖南油气藏类型 | 第38-40页 |
·敖包塔及敖南油气分布特征 | 第40-48页 |
·油层分布 | 第41页 |
·油水分布 | 第41-44页 |
·流体性质 | 第44-45页 |
·油藏压力 | 第45-46页 |
·油藏温度 | 第46-48页 |
4 油气来源及源岩供烃条件 | 第48-63页 |
·油气来源 | 第48-58页 |
·原油特征 | 第48-55页 |
·油源对比 | 第55-58页 |
·源岩供烃条件 | 第58-63页 |
5 油气输导通道及成藏时期 | 第63-67页 |
·油气运移通道 | 第63页 |
·油气成藏期次 | 第63-67页 |
6 油气储集条件 | 第67-77页 |
·储层发育特征 | 第67-72页 |
·储层微观特征 | 第72-75页 |
·储层有利区分布预测 | 第75-77页 |
7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 第77-85页 |
·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 | 第77-81页 |
·构造对隐蔽圈闭的控制 | 第77-79页 |
·沉积相带对隐蔽油气藏的控制 | 第79-80页 |
·油源对隐蔽油气藏的控制 | 第80-81页 |
·肇源南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 | 第81-83页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83-85页 |
8 油气有利区预测及潜力分析 | 第85-105页 |
·西部斜坡带隐蔽油气藏潜力分析 | 第85-95页 |
·单斜构造背景 | 第85-89页 |
·储层较发育 | 第89-93页 |
·滚动勘探潜力大 | 第93-95页 |
·东部鞍部带隐蔽油气藏潜力分析 | 第95-104页 |
·构造特征 | 第96-99页 |
·储层发育特征 | 第99-103页 |
·岩性油气藏潜力分析 | 第103-104页 |
·中央隆起带隐蔽油气藏潜力分析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附录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