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表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五种虫媒病毒悬浮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6-53页 |
1 材料 | 第16-17页 |
·病毒株及细胞株 | 第16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16-17页 |
·病毒的增殖培养所需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16页 |
·特异RT-PCR所需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16-17页 |
·芯片检测所需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17页 |
2 方法 | 第17-26页 |
·通用引物的设计 | 第17页 |
·种特异检测探针的设计 | 第17-18页 |
·探针与色标微球的共价交联 | 第18-19页 |
·病毒的增殖培养 | 第19页 |
·病毒培养上清中RNA的提取 | 第19-20页 |
·病毒的通用RT-PCR扩增 | 第20-21页 |
·逆转录合成cDNA | 第20页 |
·PCR合成靶核酸,并引入生物素标记 | 第20-21页 |
·悬浮芯片杂交条件的摸索与优化 | 第21页 |
·杂交温度的优化 | 第21页 |
·杂交时间的优化 | 第21页 |
·悬浮芯片的杂交 | 第21-22页 |
·直接核酸杂交 | 第21-22页 |
·洗涤及显色 | 第22页 |
·结果判定 | 第22页 |
·悬浮芯片检测结果的特异PCR验证 | 第22-23页 |
·五种病毒特异PCR检测引物的设计 | 第22页 |
·特异RT-PCR检测 | 第22-23页 |
·悬浮芯片检测方法的评价 | 第23-25页 |
·检测方法的重复性验证 | 第23页 |
·检测方法的特异性验证 | 第23-24页 |
·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确定 | 第24-25页 |
·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 | 第25-26页 |
·模拟混合标本的检测 | 第25-26页 |
·初步应用于多种标本的检测 | 第26页 |
3 结果 | 第26-42页 |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 第26-27页 |
·病毒的增殖培养 | 第27-28页 |
·病毒的通用RT-PCR扩增结果 | 第28页 |
·悬浮芯片杂交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28-30页 |
·杂交温度的优化 | 第28-29页 |
·杂交时间的优化 | 第29-30页 |
·悬浮芯片的初步检测结果 | 第30-33页 |
·色标微球上交联探针的确证 | 第30-31页 |
·病毒RT-PCR产物的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检测结果的特异PCR验证 | 第32-33页 |
·悬浮芯片检测方法的评价 | 第33-39页 |
·检测方法的重复性验证 | 第33-36页 |
·检测方法的特异性验证 | 第36-37页 |
·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确定 | 第37-39页 |
·悬浮芯片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 | 第39-42页 |
·模拟混合病毒样本的检测 | 第39-40页 |
·应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 | 第40-42页 |
4 讨论 | 第42-47页 |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是基因芯片的关键 | 第42-43页 |
·探针长度的选择 | 第42页 |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 第42-43页 |
·引物和探针的生物信息学验证 | 第43页 |
·靶核酸的扩增 | 第43页 |
·探针和微球的有效交联是核酸杂交的前提 | 第43-44页 |
·芯片制备的质量控制是悬浮芯片技术的主要保证 | 第44页 |
·芯片杂交条件的摸索与优化 | 第44-45页 |
·芯片检测结果的判定 | 第45页 |
·悬浮芯片技术的重复性、特异性和灵敏度 | 第45-46页 |
·悬浮芯片检测技术的前景展望 | 第46-47页 |
5 总结 | 第47-48页 |
·成功设计了针对五种虫媒病毒的通用引物和特异性检测探针 | 第47页 |
·确立了悬浮芯片检测方法的最佳条件 | 第47页 |
·成功建立了能对五种虫媒病毒进行检测和分型的悬浮芯片方法 | 第47页 |
·成功应用本方法对模拟标本和临床标本进行检测 | 第47-48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文献综述 | 第53-6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76页 |
悬浮芯片在核酸和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 | 第61-68页 |
五种虫媒病毒悬浮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8-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