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燕山地区燕山期火成岩分布及岩石圈减薄过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性质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第10-11页 |
·论文主要工作量统计 | 第11-12页 |
2 岩体区域地质特征 | 第12-17页 |
·地层 | 第12页 |
·区域构造 | 第12-15页 |
·火成岩基本类型及岩浆活动 | 第15-17页 |
3 燕山地区的GIS 应用 | 第17-23页 |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 第17页 |
·ArcGIS 简介 | 第17-18页 |
·ArcGIS 的应用 | 第18-23页 |
·数据的采集和输入 | 第18-20页 |
·数据库的建立 | 第20-23页 |
4 北京地区燕山期火成岩分布 | 第23-29页 |
·燕山期火成岩分布 | 第23-26页 |
·侵入活动与侵入岩 | 第23-25页 |
·喷出岩 | 第25-26页 |
·燕山期火成岩面积统计 | 第26-29页 |
·燕山期火成岩面积计算 | 第26-27页 |
·燕山期火成岩面积统计 | 第27-29页 |
5 北京地区燕山期火成岩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29-53页 |
·矿物学特征 | 第29-31页 |
·角闪石 | 第29-30页 |
·斜长石 | 第30页 |
·钾长石 | 第30页 |
·黑云母 | 第30-31页 |
·岩石化学特征 | 第31-39页 |
·早侏罗世 | 第31-32页 |
·中侏罗世 | 第32-34页 |
·晚侏罗世 | 第34-36页 |
·早白垩世早期 | 第36-37页 |
·早白垩世晚期 | 第37-39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39-43页 |
·早侏罗世 | 第39页 |
·中侏罗世 | 第39-40页 |
·晚侏罗世 | 第40-41页 |
·早白垩世早期 | 第41-42页 |
·早白垩世晚期 | 第42-43页 |
·燕山期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53页 |
·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46页 |
·造山带中生代火成岩源区讨论 | 第46-53页 |
6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可能模型 | 第53-64页 |
·热-化学侵蚀置换模式 | 第53-55页 |
·拆沉模式 | 第55-59页 |
·燕山地区岩石成因讨论 | 第59-64页 |
·燕山期对流地幔注入大陆 | 第59-60页 |
·地幔相互作用:混合与拆沉 | 第60-62页 |
·研究区所属大区域构造框架 | 第62页 |
·“燕山运动”的影响 | 第62-64页 |
7 结论 | 第64-65页 |
感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