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概述 | 第10-16页 |
|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 第10-11页 |
| ·界面的形成与结构 | 第11页 |
| ·界面作用机理 | 第11-14页 |
| ·复合材料的界面与力学性能关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4-16页 |
| ·硅橡胶体系中的界面研究 | 第16-19页 |
| ·硅橡胶的特点 | 第16-17页 |
| ·界面特性对硅橡胶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的历史 | 第17-18页 |
| ·界面特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9-22页 |
| ·本论文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29页 |
| ·实验原料 | 第22页 |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2-23页 |
| ·试样制备 | 第23页 |
| ·性能测试 | 第23-24页 |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23页 |
| ·硬度测试 | 第23页 |
| ·电阻率测试 | 第23页 |
| ·动态力学性能分析(DMA) | 第23-24页 |
|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 第24页 |
| ·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24页 |
| ·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24页 |
| ·平衡溶胀实验 | 第24页 |
| ·碳纳米管表面元素分析 | 第24-26页 |
| ·复合材料拉伸模量分析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成型工艺的选择 | 第29-36页 |
| ·反应体系的选择 | 第29-30页 |
| ·反应类型的选择 | 第29-30页 |
| ·缩合型室温硫化硅橡胶的类型 | 第30页 |
| ·原材料的选择 | 第30页 |
| ·实验配方的确定 | 第30-33页 |
| ·交联剂添加量的确定 | 第30-32页 |
| ·催化剂添加量的确定 | 第32-33页 |
| ·成型工艺的确定 | 第33-35页 |
| ·制备路线的选择 | 第33-34页 |
| ·抽真空时参数的确定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具有不同界面特性的硅橡胶的力学行为 | 第36-49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多壁碳纳米管/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 | 第36-46页 |
| ·MWNTs和MWNTs-OH增强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 | 第36-39页 |
| ·MWNTs和MWNTs-OH增强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拉伸模量 | 第39-43页 |
| ·MWNTs-COOH/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拉伸确定及断裂伸长率 | 第43-44页 |
| ·MWNTs-COOH增强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拉伸模量 | 第44-46页 |
| ·碳纤维/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 | 第46页 |
| ·不同多壁碳纳米管/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硬度 | 第46-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硅橡胶体系中不同界面特性的表征 | 第49-67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多壁碳纳米管/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分析 | 第49-55页 |
| ·IR分析 | 第49-52页 |
| ·XPS分析 | 第52-54页 |
| ·DMA分析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页 |
| ·硅橡胶复合材料界面的AFM分析 | 第55-57页 |
| ·纳米硅橡胶粉末/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 | 第57-58页 |
| ·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电阻率分析 | 第58-61页 |
| ·经验公式对硅橡胶复合材料界面特性的分析 | 第61-66页 |
| ·与界面层厚度有关的经验公式对硅橡胶复合材料界面特性的分析 | 第61-63页 |
| ·与界面作用强弱有关的经验公式对硅橡胶复合材料界面特性的分析 | 第63-65页 |
| ·平衡溶胀实验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 附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