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St 基因组在小麦族中的地位 | 第11页 |
·携有St 基因组的偃麦草属在小麦育种研究中的利用现状 | 第11-13页 |
·植物着丝粒区DNA 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材料 | 第18页 |
·方法 | 第18-26页 |
·St 基因组着丝粒相关区域反转录转座子片段的引物设计和PCR 扩增 | 第18页 |
·琼脂糖凝胶中扩增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18-20页 |
·回收产物的载体连接、感受态细胞转化与涂板培养 | 第20页 |
·质粒提取 | 第20-21页 |
·测序 | 第21-22页 |
·原位杂交程序 | 第22-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PCR 扩增及产物回收结果 | 第26-27页 |
·PCR 扩增结果 | 第26页 |
·PCR 产物回收结果 | 第26-27页 |
·质粒提取及探针标记结果 | 第27-28页 |
·质粒提取结果 | 第27页 |
·探针标记检测结果 | 第27-28页 |
·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原位杂交结果及分析 | 第29-32页 |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基因组组成为两个St 组三个E 组(St15t2EeEbEx) | 第29-31页 |
·pStC1 序列是St 基因组着丝粒相关区域的相对特异序列,但已不是St 基因组着丝粒的核心组分 | 第31页 |
·六倍体小麦B 基因组着丝粒区域部分相关序列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已经边缘化,甚至已扩散到染色体臂区域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2-36页 |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可能的进化途径 | 第32-33页 |
·偃麦草属在异源多倍体物种的形成及进化过程中ST 及E 基因组在着丝粒相关区域可能存在的相互整合与协调 | 第33-35页 |
·在六倍体小麦的形成及进化过程中B 基因组着丝粒相关区域DNA 序列可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作者简历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