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 | 第8-12页 |
| (一) 可持续发展基本概念及其系统构成 | 第8-9页 |
| (二)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价值目标 | 第9-12页 |
| 二、法律变革的轨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12-17页 |
| (一) 法律思想:个人主义——团体主义——生态主义 | 第12-13页 |
| (二) 法律观念:个人本位——社会本位——自然本位 | 第13-15页 |
| (三) 立法倾向:经济优先、事后救济——非经济目标、事先预防 | 第15-17页 |
| 三、在可持续发展影响下经济法固有理念的创新 | 第17-21页 |
| (一)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固有理念的区别 | 第17-18页 |
| (二) 可持续发展对经济法固有理念的发展 | 第18-20页 |
| 1、从注重结果公平到考虑生态公平 | 第18-19页 |
| 2、从注重社会效益到考虑生态效益 | 第19页 |
| 3、从注重经济秩序到考虑生态秩序 | 第19-20页 |
| 小结: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经济法的研究视野 | 第20-21页 |
| 四、经济法的法律关系重塑 | 第21-37页 |
| (一)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经济法主体 | 第21-25页 |
| 1、法律主体的历史变迁 | 第21页 |
| 2、经济法主体的分类 | 第21-23页 |
| 3、"后代人"在经济法上的定位 | 第23-25页 |
| (二)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主体权利和义务 | 第25-27页 |
| (三)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经济法责任 | 第27-37页 |
| 1、责任的由来 | 第28页 |
| 2、责任的主体 | 第28-29页 |
| 3、新的责任形式 | 第29-33页 |
| 4、责任的实现和程序 | 第33-37页 |
| 五、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后记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