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61页 |
·引言 | 第16-19页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9-23页 |
·选题依据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3页 |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技术要求 | 第23-43页 |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与标准 | 第24-30页 |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设计的技术要求与标准 | 第30-36页 |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工程施工与检测的技术特点 | 第36-43页 |
·黄土工程地质研究进展 | 第43-53页 |
·黄土的地质特征 | 第44-46页 |
·黄土的工程性质 | 第46-50页 |
·黄土地基工程 | 第50页 |
·黄土路基工程 | 第50-51页 |
·黄土隧道工程 | 第51-52页 |
·桩基的负摩擦力研究 | 第52页 |
·黄土地质环境保护问题 | 第52-53页 |
·郑西客运专线通过黄土地区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 | 第53-56页 |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问题 | 第53页 |
·黄土填料的改良与压实问题 | 第53-54页 |
·黄土路基工后沉降评估问题 | 第54页 |
·大断面黄土隧道变形与控制问题 | 第54-55页 |
·桩基负摩擦力问题 | 第55-56页 |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 第56-6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56页 |
·技术路线 | 第56-59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59-60页 |
·关键技术问题和创新点 | 第60-61页 |
第二章 郑西客运专线黄土区域工程地质环境 | 第61-85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61-69页 |
·地理位置 | 第61页 |
·地形地貌 | 第61-68页 |
·气候与水文 | 第68页 |
·地震 | 第68-69页 |
·地层岩性 | 第69-73页 |
·郑州~渑池段 | 第69-71页 |
·渑池~灵宝段 | 第71-72页 |
·灵宝~西安段 | 第72-73页 |
·地质构造 | 第73-81页 |
·郑州~渑池段 | 第74-78页 |
·渑池~灵宝段 | 第78-80页 |
·灵宝~西安段 | 第80-81页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81-83页 |
·郑州~渑池段 | 第81-82页 |
·渑池~灵宝段 | 第82-83页 |
·灵宝~西安段 | 第83页 |
·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特征综述 | 第83-85页 |
第三章 郑西客运专线黄土工程地质特性与湿陷性评价 | 第85-115页 |
·郑西客运专线黄土的分布特征 | 第85-90页 |
·郑州至渑池段(DK0+000~DK170+800) | 第85页 |
·渑池至灵宝段(DK170+800~DK333+000) | 第85页 |
·灵宝至西安段(DK333+000~DK498+800) | 第85-90页 |
·黄土的物质成分 | 第90页 |
·黄土的粒度成分 | 第90页 |
·黄土的矿物成分 | 第90页 |
·黄土的化学成分 | 第90页 |
·黄土的结构特征 | 第90-92页 |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综合分析 | 第92-96页 |
·黄土的湿陷性 | 第96-109页 |
·浸水试验简况 | 第96-99页 |
·黄土的自重湿陷变形特性 | 第99-106页 |
·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和等级 | 第106-107页 |
·修正系数β_0 | 第107页 |
·黄土的湿陷敏感性 | 第107-109页 |
·黄土的渗透性 | 第109-110页 |
·郑西客运专线黄土的湿陷性评价 | 第110-115页 |
第四章 黄土地基处理与路基试验工程 | 第115-145页 |
·黄土地基处理与路基试验工程设计 | 第115-119页 |
·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116-118页 |
·黄土地基处理与路基试验工程设计概况 | 第118-119页 |
·黄土地基质量检测与评价 | 第119-129页 |
·复合地基质量检测指标和标准 | 第120-121页 |
·复合地基质量检测结果评价 | 第121-128页 |
·小结 | 第128-129页 |
·黄土路基质量检测与评价 | 第129-132页 |
·路基质量检测指标和标准 | 第129页 |
·路基质量检测结果评价 | 第129-132页 |
·黄土试验路基工程沉降观测与分析 | 第132-142页 |
·路基沉降观测 | 第132-136页 |
·路基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 第136-142页 |
·路基沉降预测 | 第142-145页 |
·路基沉降预测方法 | 第142-143页 |
·路基沉降预测分析 | 第143-145页 |
第五章 黄土隧道 | 第145-164页 |
·大断面黄土隧道的工程地质特点 | 第145页 |
·重点黄土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 | 第145-150页 |
·秦东隧道 | 第145-148页 |
·函谷关隧道 | 第148-150页 |
·贺家庄隧道 | 第150页 |
·客运专线双线黄土隧道的支护设计参数 | 第150页 |
·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方法简介 | 第150-155页 |
·CD法 | 第151-152页 |
·CRD法 | 第152-153页 |
·双侧壁导坑法 | 第153-154页 |
·弧形导坑法 | 第154-155页 |
·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方法综合评价 | 第155-157页 |
·不同工法条件下大断面黄土隧道开挖、支护及衬砌阶段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155-157页 |
·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方法综合评价 | 第157页 |
·支护结构中不同钢架的适用性分析 | 第157-160页 |
·大断面黄土隧道预留变形量问题研究 | 第160-164页 |
第六章 黄土桥基 | 第164-190页 |
·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桥基的工程地质特点 | 第164-165页 |
·桩基浸水试验 | 第165-170页 |
·桩基浸水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简述 | 第166-169页 |
·桩基浸水试验概况 | 第169-170页 |
·湿陷性黄土中桩基的负摩擦力 | 第170-179页 |
·负摩擦力的含义 | 第170-171页 |
·负摩擦力的性质 | 第171-172页 |
·负摩擦力的发展变化规律 | 第172-175页 |
·最大负摩擦力的确定 | 第175-177页 |
·负摩擦力实测值与规范值的比较分析 | 第177-179页 |
·湿陷性黄土中桩基的中性点 | 第179-183页 |
·桩基中性点的确定及影响因素 | 第179-180页 |
·中性点的变化特点 | 第180-181页 |
·中性点深度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第181-183页 |
·黄土的湿陷性与桩基沉降的关系 | 第183-188页 |
·黄土的湿陷性对桩基沉降的作用 | 第183-184页 |
·浸水引起的桩顶附加沉降发展变化规律 | 第184页 |
·浸水后桩周湿陷性黄土沉降对桩顶附加沉降的影响 | 第184-185页 |
·桩顶附加浸水沉降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第185-187页 |
·桩顶附加浸水沉降、土桩相对沉降与负摩擦力、中性点深度的关系 | 第187-188页 |
·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施工 | 第188-190页 |
第七章 黄土地质环境保护 | 第190-196页 |
·概述 | 第190-191页 |
·路基修建对黄土地质工程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措施 | 第191-193页 |
·路基修建对黄土地质工程环境的影响 | 第191页 |
·环保措施 | 第191-193页 |
·隧道修建对黄土地质工程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措施 | 第193-195页 |
·隧道修建对黄土地质工程环境的影响 | 第193页 |
·环保措施 | 第193-195页 |
·桥涵修建对黄土地质工程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措施 | 第195-196页 |
·桥涵修建对黄土地质工程环境的影响 | 第195页 |
·环保措施 | 第195-19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96-201页 |
·结论 | 第196-199页 |
·建议 | 第199-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10页 |
个人简历 | 第210页 |
读博期间的科研工作及发表论文 | 第210-213页 |
1、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简介 | 第210-211页 |
2、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获奖情况简介 | 第211页 |
3、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11-213页 |
致谢 | 第213-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