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湿地生态环境及水循环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9页 |
·题目来源 | 第12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湿地存在价值及保护 | 第12-13页 |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进展和现状 | 第15-25页 |
·湿地评价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概述 | 第18-21页 |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概述 | 第21-24页 |
·湿地健康水循环评价研究概述 | 第24-25页 |
·本文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9页 |
·本文的目的 | 第25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9页 |
2 扎龙湿地生态环境功能及负面变化 | 第29-42页 |
·区域概况及保护区内部功能分区 | 第29-31页 |
·区域概况 | 第29页 |
·保护区内部功能分区 | 第29-31页 |
·扎龙湿地生态环境功能 | 第31-34页 |
·扎龙湿地对西部地区风沙化进程有抑制作用 | 第31-32页 |
·调蓄洪水的功能 | 第32页 |
·净化水体的功能 | 第32-33页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 第33-34页 |
·调节局地气候的功能 | 第34页 |
·扎龙湿地生态环境负面变化 | 第34-38页 |
·生物多样性降低及生产能力的不可持续性 | 第34-36页 |
·调蓄洪水功能降低 | 第36页 |
·水土流失 | 第36页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 第36-37页 |
·湿地景观破碎化明显 | 第37-38页 |
·扎龙湿地恢复对策 | 第38-40页 |
·基于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补水措施 | 第39页 |
·恢复自然水文情势,利用洪水恢复湿地 | 第39页 |
·发挥湿地的自我修复能力 | 第39-40页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 扎龙湿地水循环要素变化特征及湿地退化原因 | 第42-61页 |
·资料和分析方法 | 第42-45页 |
·资料来源 | 第42-44页 |
·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湿地区域气象因子与水循环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 第45-55页 |
·气温变化 | 第45-47页 |
·风速变化 | 第47-48页 |
·蒸发变化 | 第48-50页 |
·湿度变化 | 第50-51页 |
·降水变化 | 第51-53页 |
·径流变化 | 第53-55页 |
·蒸发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分析 | 第55-58页 |
·影响因子的选择 | 第55-56页 |
·蒸发经验模型及敏感性分析 | 第56-58页 |
·蒸发变化趋势原因分析 | 第58页 |
·扎龙湿地退化原因分析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扎龙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安全阈值的研究 | 第61-84页 |
·湿地定义 | 第61-65页 |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及组成 | 第65页 |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安全阈值计算模型 | 第65-70页 |
·水文参数的选择及模型的基本思想 | 第65-66页 |
·确定理想、中等和最小生态水面面积 | 第66-69页 |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 第69-70页 |
·扎龙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安全阈值的确定 | 第70-80页 |
·水面面积的频率分析 | 第70-71页 |
·扎龙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分析 | 第71-73页 |
·确定生态水面系数 | 第73页 |
·生态蓄水量和水面耗水量计算 | 第73-74页 |
·芦苇需水量计算 | 第74-76页 |
·生态环境需水过程年内变化规律分析 | 第76-80页 |
·不同降雨频率下的生态耗水量 | 第80页 |
·长效生态补水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 扎龙湿地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 第84-99页 |
·建立评价数学模型 | 第84-88页 |
·灰色聚类法的基本原理 | 第84-85页 |
·灰类白化权函数的确定 | 第85-86页 |
·确定聚类权 | 第86-87页 |
·确定聚类系数 | 第87页 |
·构造聚类向量及评判 | 第87页 |
·灰色聚类法的算法 | 第87-88页 |
·确定评价指标和水质分级标准 | 第88-89页 |
·模型应用 | 第89-96页 |
·资料处理与参评指标的选取 | 第89-90页 |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90-92页 |
·确定各评价指标对各灰类的聚类权 | 第92页 |
·确定各评价对象对各灰类的聚类系数 | 第92-95页 |
·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95页 |
·与悲观评价原则比较 | 第95-96页 |
·水质恶化的原因分析 | 第96-97页 |
·缺水型污染 | 第96页 |
·超标型污染 | 第96-97页 |
·内源型污染 | 第97页 |
·治污措施 | 第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6 湿地健康水循环指标体系建立及评价研究 | 第99-121页 |
·湿地健康水循环的内涵 | 第99-100页 |
·基于PSR模型的湿地健康水循环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0-104页 |
·湿地健康水循环 PSR概念模型 | 第100-101页 |
·广义的湿地健康水循环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1-104页 |
·建立湿地健康水循环模糊层次评价模型 | 第104-109页 |
·数据规格化处理 | 第104-105页 |
·模糊模式识别模型 | 第105-107页 |
·层次分析法赋权 | 第107-109页 |
·扎龙湿地健康水循环评价 | 第109-116页 |
·评价指标选取和评价标准 | 第109-112页 |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6页 |
·基于水循环要素变化特征的水资源管理 | 第116-119页 |
·水资源的年际配置 | 第116-117页 |
·水资源的年内配置 | 第117-118页 |
·利用湿地实现洪水资源化 | 第118-119页 |
·实现湿地健康水循环 | 第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结论 | 第121-122页 |
·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1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31-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