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内涵及其与唯物史观 | 第10-22页 |
| (一)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内涵 | 第10-13页 |
| 1.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厘定 | 第10-12页 |
| 2. 对与交往相关范畴的理解 | 第12-13页 |
| (二)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唯物史观 | 第13-19页 |
| 1.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13-14页 |
| 2.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14-19页 |
| (三) 唯物史观中交往理论的基本特征 | 第19-22页 |
| 1. 实践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 第19-20页 |
| 2. 客观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 第20-21页 |
| 3. 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 第21-22页 |
| 二、唯物史观中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 第22-29页 |
| (一) 交往是社会有机体构成的重要因素 | 第22-24页 |
| 1. 交往和生产 | 第22-23页 |
| 2. 交往和生产力 | 第23页 |
| 3. 交往和生产关系 | 第23-24页 |
| 4. 交往与上层建筑 | 第24页 |
| (二) 交往是社会历史演进的内在机制 | 第24-27页 |
| 1. 交往是人实现其本质的基本方式 | 第25页 |
| 2. 交往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运行环节 | 第25-26页 |
| 3. 交往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 | 第26-27页 |
| (三) 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 | 第27-29页 |
| 三、唯物史观中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29-36页 |
| (一)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正确把握当代全球化实践的哲学理论 | 第29-31页 |
| (二)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方法 | 第31-34页 |
| (三)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行动指南 | 第34-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注释 | 第37-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后记 | 第42-43页 |
| 附: 本人在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