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的点云模型建造及其在环境映射中的绘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英文摘要) | 第5-15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3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 ·基于图像的绘制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15-30页 |
| ·以全光函数为基础的绘制 | 第16-20页 |
| ·以图像三维变形为基础的绘制 | 第20-25页 |
| ·基于图像的三维建模 | 第25-27页 |
| ·基于图像的光照控制 | 第27-30页 |
| ·基于点云的绘制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 ·基于点云的物体建模 | 第30页 |
| ·基于点云的绘制 | 第30-32页 |
| ·硬件加速的点云绘制 | 第32页 |
|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主要工作 | 第32-35页 |
| ·研究目标 | 第32-33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圆柱状全景图的无缝拼接 | 第35-4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35-36页 |
| ·相关工作 | 第36-41页 |
| ·频域中的相位相关配准算法 | 第36-39页 |
| ·基于拉普拉斯金字塔的图像融合 | 第39-41页 |
| ·圆柱状全景图的建造 | 第41-45页 |
| ·图像的采集和配准 | 第41-43页 |
| ·圆柱状全景图的拼接 | 第43-45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三章 基于分块拉伸的球状全景图拼接 | 第49-6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49-51页 |
| ·相关工作 | 第49-51页 |
| ·拼接方法的总体结构 | 第51-54页 |
| ·球状全景图的表达和图像采集方式 | 第51-52页 |
| ·拼接方法概述 | 第52-54页 |
| ·球状全景图的拼接 | 第54-61页 |
| ·估计相关参数 | 第54-55页 |
| ·估计焦距 | 第54-55页 |
| ·估计旋转角度 | 第55页 |
| ·纵向分块图像的生成 | 第55-57页 |
| ·纵向分块图像的拼接 | 第57-61页 |
| ·横向分块图像的提出 | 第57页 |
| ·横向分块图像的配准和拼接 | 第57-60页 |
| ·全景图两端的无缝处理 | 第60-61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 ·拼接效果分析 | 第61-62页 |
| ·改进策略及其分析 | 第62-63页 |
| ·拼接过程分析 | 第63-64页 |
| ·与已有方法的比较 | 第64页 |
| ·小结 | 第64-69页 |
| 第四章 从图像序列建造可控光照的点云模型 | 第69-8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69-70页 |
| ·反射属性的表达方式 | 第70-71页 |
| ·图像的采集和预处理 | 第71-72页 |
| ·点云模型的建造 | 第72-80页 |
| ·视觉凸壳的点采样 | 第73-77页 |
| ·图像空间中的相交 | 第74-75页 |
| ·反投影 | 第75-77页 |
| ·采样点的表面法线方向 | 第77-78页 |
| ·采样点的可见性和光照属性 | 第78-80页 |
| ·直接splatting 绘制算法和层次深度缓存 | 第78-79页 |
| ·可见性判断算法和光照属性的提取 | 第79-80页 |
| ·点云模型的绘制 | 第80-82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2-86页 |
| ·建模过程分析 | 第82-83页 |
| ·几何精度分析 | 第83-84页 |
| ·绘制效果分析 | 第84-85页 |
| ·下一步工作 | 第85-86页 |
| ·小结 | 第86-87页 |
| 第五章 硬件加速的点云绘制 | 第87-101页 |
| ·直接splatting 绘制算法 | 第87-88页 |
| ·表面splatting 绘制算法 | 第88-89页 |
| ·表面splatting 绘制算法的硬件加速 | 第89-96页 |
| ·透视投影变换模型 | 第90-93页 |
| ·计算splat的大小和形状 | 第93-94页 |
| ·计算片元的深度值 | 第94页 |
| ·纹理滤波 | 第94-95页 |
| ·硬件加速绘制算法总结 | 第95-96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6-100页 |
| ·绘制效率分析 | 第96-98页 |
| ·绘制质量分析 | 第98-100页 |
| ·小结 | 第100-101页 |
| 第六章 点云模型与球状全景图的结合 | 第101-11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02页 |
| ·点云模型的光照效果 | 第102-106页 |
| ·光照属性的插值 | 第102-105页 |
| ·插值过程的改进 | 第105-106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6-107页 |
| ·小结 | 第107-111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4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1-112页 |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2-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22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