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1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11-16页 |
第一节 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 | 第11页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兴起 | 第11-12页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与困境 | 第12-15页 |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12-13页 |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13-14页 |
三、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 第14-15页 |
第四节 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观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甘肃农村发展中非持续因素分析 | 第16-22页 |
第一节 农业生态恶化,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16-18页 |
一、土地总面积广大,可利用土地资源并不充裕 | 第16页 |
二、光热条件好,水资源严重不足 | 第16-17页 |
三、资源类型多,经济优势尚未形成 | 第17页 |
四、农村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 第17页 |
五、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 第17-18页 |
六、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现象严重 | 第18页 |
第二节 乡镇企业资源环境问题严重 | 第18-20页 |
一、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严重 | 第19页 |
二、乡镇企业资源消耗浪费巨大,问题严重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农村生活方式制约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 第20-22页 |
一、农村中的过度消费问题普遍存在 | 第20页 |
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 第20页 |
三、农村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 第20-21页 |
四、农村能源结构对生态环境形成压力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陇中黄土高原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22-31页 |
第一节 陇中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22-28页 |
一、陇中黄土高原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 第22-23页 |
二、陇中黄土高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23-28页 |
第二节 陇中黄土高原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28-31页 |
一、陇中黄土高原经济区,包括陇东黄土高原经济区和陇西黄土高原经济区 | 第28-29页 |
二、辐射带动型——陇中黄土高原经济区重点发展的乡镇企业模式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河西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31-38页 |
第一节 河西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31-36页 |
一、河西地区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 第31-32页 |
二、河西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32-36页 |
第二节 河西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 | 第36-38页 |
一、利用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 第36页 |
二、做好乡镇企业的点轴开发 | 第36页 |
三、更新改造实施清洁生产的基础设施 | 第36页 |
四、初步形成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机制和循环框架 | 第36页 |
五、龙头带动型——河西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 第36-38页 |
第五章 甘南高原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38-46页 |
第一节 甘南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38-44页 |
一、甘南高原区农业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 第38-40页 |
二、甘南草地畜牧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0-41页 |
三、甘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41-44页 |
第二节 甘南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 | 第44-46页 |
一、发展草原生态牧业 | 第44页 |
二、发展草原生态工业 | 第44-45页 |
三、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 | 第45-46页 |
第六章 陇南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46-53页 |
第一节 陇南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46-51页 |
一、陇南山地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 第46-47页 |
二、陇南山区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7-48页 |
三、陇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48-51页 |
第二节 陇南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 | 第51-53页 |
一、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乡镇企业 | 第51页 |
二、“小狗经济型”——适合陇南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 第51-53页 |
第七章 甘肃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 第53-61页 |
第一节 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 第53-56页 |
一、生态补偿与保护 | 第53页 |
二、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特色经济 | 第53-54页 |
三、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 第54-55页 |
四、做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第55-56页 |
第二节 甘肃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重点 | 第56-61页 |
一、发展乡镇农产品加工业 | 第57-59页 |
二、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 第59-61页 |
结语与讨论 | 第61-62页 |
一、结语 | 第61页 |
二、讨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