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HBCIM)的构建及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1部分 课题的提出 | 第10-17页 |
1 引言 | 第10-11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促进化学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第11-12页 |
·探寻学生的认知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 第12页 |
·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变,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 | 第12-13页 |
·完善研究的理论体系,丰富学科的交叉研究 | 第13页 |
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手持技术 | 第14页 |
·信息技术 | 第14-15页 |
·教学模式 | 第15-16页 |
·化学新课程 | 第16页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第16-17页 |
第2部分 理论基础 | 第17-59页 |
1 教学模式的有关理论 | 第17-24页 |
·教育建模理论 | 第17页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7-19页 |
·问题解决理论 | 第19-20页 |
·元认知理论 | 第20-21页 |
·兴趣理论 | 第21-22页 |
·概念图理论 | 第22-24页 |
2 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概述 | 第24-51页 |
·国外化学(科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述评 | 第24-44页 |
·国内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述评 | 第44-48页 |
·国内外化学教学模式研究的对比及发展趋势 | 第48-51页 |
3 国内外手持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51-59页 |
·手持技术在国外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概况 | 第51-55页 |
·手持技术在国内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概况 | 第55-57页 |
·国内外手持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第3部分 研究实施 | 第59-112页 |
1.选模 | 第59-68页 |
·预做实验(一) | 第59-63页 |
·预做实验(二) | 第63-64页 |
·预做实验(三) | 第64-68页 |
2.建模 | 第68-74页 |
·基于手持技术的实验探究模式 | 第68-70页 |
·基于手持技术的课题探究模式 | 第70-74页 |
3.用模 | 第74-88页 |
·"6S"模式的教学示例与分析 | 第74-80页 |
·"10C"模式的教学示例与分析 | 第80-88页 |
4.评模 | 第88-112页 |
·评价工具的编制与选择 | 第88-94页 |
·定量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 第94-102页 |
·定性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 第102-112页 |
第4部分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27页 |
1 研究结论 | 第112页 |
2 HBCIM与传统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112-113页 |
3 HBCIM与化学学习的关系探讨 | 第113-114页 |
·促进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统一 | 第113页 |
·促进定性型学习与定量型学习的统一 | 第113-114页 |
·促进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化学习的统一 | 第114页 |
·促进固定性学习与移动性学习的统一 | 第114页 |
4 HBCIM与化学表象的关系探讨 | 第114-115页 |
·视觉表象 | 第114页 |
·听觉表象 | 第114-115页 |
·动作表象 | 第115页 |
5 HBCIM与化学思维的关系探讨 | 第115-118页 |
·HBCIM与学生化学形象思维的培养 | 第115-116页 |
·HBCIM与学生化学抽象思维的培养 | 第116-118页 |
·HBCIM与学生化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 第118页 |
6 HBCIM与化学探究能力的关系探讨 | 第118-121页 |
·HBCIM能培养哪些化学探究能力 | 第118-119页 |
·如何运用HBCIM培养化学探究能力 | 第119-121页 |
7 在化学新课程背景下运用HBCIM所面临的挑战 | 第121-125页 |
·教师理念更新的不适应 | 第122页 |
·学生关注程度不高 | 第122页 |
·学校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不足 | 第122页 |
·课题内容挖掘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 第122-125页 |
·需要一个被接受的过程 | 第125页 |
8 值得探索的问题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2页 |
附录 | 第142-168页 |
后记 | 第168-1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正式公开发表(含录用)的论文 | 第169-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