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菌拮抗链霉菌的选育和发酵条件的优化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19页 |
|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现状 | 第11-13页 |
| ·水稻稻瘟病的化学防治现状 | 第11-12页 |
| ·水稻稻瘟病的生物防治现状 | 第12-13页 |
|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 | 第13-18页 |
| ·农用抗生素的定义与分类 | 第13-14页 |
| ·农用抗生素的特点 | 第14页 |
| ·农用抗生素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我国农用抗生素在研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 ·开发农用抗生素要应用的技术 | 第16-17页 |
| ·展望 | 第17-18页 |
|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立题背景与意义 | 第18页 |
| ·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稻瘟病菌拮抗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 第19-34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19-20页 |
| ·菌种及来源 | 第19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19-20页 |
| ·培养基 | 第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5页 |
| ·拮抗菌株的筛选 | 第20-21页 |
| ·菌种鉴定 | 第21-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 ·拮抗菌株的筛选结果 | 第25-26页 |
| ·发酵液拮抗性测定的结果 | 第26-27页 |
| ·菌种鉴定结果 | 第27-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稻瘟病菌拮抗菌株的诱变选育 | 第34-43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34页 |
| ·菌种及来源 | 第34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4页 |
| ·培养基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 ·初筛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5页 |
| ·菌体培养方法 | 第35页 |
| ·诱变方法 | 第35-36页 |
| ·筛选方法 | 第36页 |
| ·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 ·初筛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 第37页 |
| ·紫外线(UV)诱变结果 | 第37-39页 |
| ·~(60)Co诱变结果 | 第39-41页 |
| ·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诱变菌株C-18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43-54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43页 |
| ·菌种及来源 | 第43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43页 |
| ·培养基 | 第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 ·液体种子的准备 | 第43页 |
| ·培养基对产抗生素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pH条件对产抗生素量的影响 | 第44页 |
| ·温度对产抗生素量的影响 | 第44页 |
| ·摇床转速对产抗生素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 ·装液量对产抗生素量的影响 | 第45页 |
| ·培养时间对产抗生素量的影响 | 第45页 |
| ·正交组合试验 | 第45页 |
| ·发酵液的稳定性分析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 ·培养基对产抗生素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 ·pH条件对产抗生素量的影响 | 第47页 |
| ·温度对产抗生素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摇床转速对产抗生素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装液量对产抗生素量的影响 | 第49页 |
| ·培养时间对产抗生素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正交组合试验结果 | 第50-52页 |
| ·发酵液稳定性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 ·总结 | 第54页 |
| ·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 附录 实验中主要仪器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