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有色金属论文--铜论文

延边中生代浅成热液铜金矿床的成矿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第1-8页
绪论第8-14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4-39页
 第一节 区域地层概况第15-25页
  1 古生代地层及其年代学第15-18页
  2 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地层第18-21页
  3 中生代地层及其年代学第21-25页
  4 新生代地层第25页
 第二节 侵入岩概况第25-27页
  1 古生代侵入岩及年代学第25-26页
  2 中生代侵入岩-火山岩第26-27页
 第三节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第27-31页
  1 褶皱及韧性变形构造第27-29页
  2 区域断裂构造第29-31页
 第四节 区域地球化学场和内生金属矿产资源第31-32页
  1 区域地球化学场第31-32页
  2 内生金属矿产资源第32页
 第五节 地壳演化第32-38页
  1 古生代地壳演化第32-35页
  2 中生代地壳演化第35-37页
  3 新生代地壳演化第37-38页
 小结第38-39页
第二章 中生代火山熔岩-浅成斑(脉)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第39-76页
 第一节 火山熔岩地质、地球化学第39-61页
  1 熔岩类型及岩石化学特征第39-47页
  2 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47-57页
  3 中生代火山岩的Sr-Nd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第57-58页
  4 岩浆源区性质第58-61页
 第二节 中生代浅成斑(脉)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第61-70页
  1 浅成斑(脉)岩的地质、岩相学特征第61-65页
  2 地球化学特征第65-70页
 第三节 成岩动力学背景第70-74页
  1 晚三叠世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第70-71页
  2 中侏罗世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第71-73页
  3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第73-74页
 小结第74-76页
第三章 典型矿床及成矿系列第76-160页
 第一节 斑岩型富金铜矿床第76-107页
  1 小西南岔富金铜矿床第76-100页
  2 农坪富金铜矿床第100-106页
  3 成矿模式第106-107页
 第二节 浅成热液高硫化型矿床第107-137页
  1 闹枝铜金矿床第107-124页
  2 九三沟铜金矿床第124-129页
  3 杜荒子小型铜金矿床第129-135页
  4 成矿模式第135-137页
 第三节 浅成低温热液低硫化型矿床第137-156页
  1 刺猬沟金矿床第137-149页
  2 五凤-五星山金矿床第149-155页
  3 成矿模式第155-156页
 小结第156-160页
第四章 成矿规律及区域成矿模式第160-196页
 第一节 控矿条件第160-163页
  1 区域地层第160-161页
  2 岩浆作用第161-162页
  3 地质构造第162-163页
 第二节 金铜矿化的时空分布规律第163-169页
  1 空间分布规律第163-164页
  2 矿化规律和成矿时代第164-169页
 第三节 成矿流体的起源与演化第169-189页
  1 成矿流体成分第169-172页
  2 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72-189页
 第四节 成矿模式第189-193页
  1 经典岩浆热液铜金矿床模式第189-191页
  2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与斑岩型及其他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第191-193页
 第五节 区域成矿潜力评价第193-195页
  1 五凤-五星山找矿远景区第193-194页
  2 新田、富岩金—多金属找矿远景区第194-195页
  3 小西南岔金、铜、钨找矿远景区第195页
 小结第195-196页
结论第196-197页
参考文献第197-20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01-202页
中文摘要第202-205页
英文摘要第205-209页
致谢第209页

论文共2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立体成像与三维虚拟声音的增强现实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35KV箱式组合变电所远程监测及管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