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写在之前——简述进入20 世纪中国油画民族化的进程 | 第7-8页 |
二、董希文在20 世纪中国油画画坛的地位 | 第8-9页 |
第一章 董希文与他的艺术追求 | 第9-13页 |
一、苏州美专与杭州艺专的精华集于一身 | 第9-10页 |
二、董希文与敦煌壁画的不解之缘 | 第10-13页 |
第二章 董希文与“民族化”的产生 | 第13-18页 |
一、董希文“民族化”艺术理论提出的背景 | 第13-14页 |
二、董希文“油画中国风”的理论基础与实质问题 | 第14-16页 |
三、“民族形式论”与“油画中国风”的实质比较 | 第16-18页 |
第三章 董希文与其画笔下的“历史” | 第18-26页 |
一、董希文与《开国大典》 | 第19-21页 |
(一) 董希文与《开国大典》的“宫柱” | 第19-20页 |
(二) 董希文与《开国大典》的“色彩” | 第20-21页 |
二、军事绘画题材的爱国主义情怀 | 第21-24页 |
三、民族绘画题材的“中国气派” | 第24-26页 |
第四章 董希文与美术教育 | 第26-30页 |
一、董希文与第三工作室的教学 | 第26-28页 |
二、油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 | 第28-30页 |
第五章 董希文与“油画民族化”的意义 | 第30-39页 |
一、董希文“油画民族化”理论的学术升华 | 第30-31页 |
二、董希文“油画中国风”理论对于现代教学的引导 | 第31-33页 |
(一) 现实主义性的创作方法 | 第31-32页 |
(二) 兼容并蓄、顺水推舟的教学方法 | 第32-33页 |
三、董希文对我国油画民族化发展的贡献 | 第33-39页 |
结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附图 | 第42-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