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藏思想研究
中文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吉藏研究回顾 | 第8-12页 |
第二节 本文的写作思路 | 第12-16页 |
第一章 吉藏之前的三论传承 | 第16-21页 |
第二章 以无所得为宗旨的吉藏教学 | 第21-27页 |
第一节 以无所得对成实师的评破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以无所得思想对众经的评判 | 第22-25页 |
第三节 破邪显正与唯破不立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吉藏的二谛义 | 第27-47页 |
第一节 二谛在吉藏教学中的重要性 | 第27-29页 |
第二节 二谛相待 | 第29-33页 |
第一项 初章义 | 第29-31页 |
第二项 偏正语式 | 第31-32页 |
第三项 二谛相待 | 第32-33页 |
第三节 二谛是教 | 第33-39页 |
第一项 何谓二谛是教 | 第33-36页 |
第二项 于谛与教谛的简别 | 第36-38页 |
第三项 二谛是教,二谛却又未曾境教 | 第38-39页 |
第四节 中假义 | 第39-43页 |
第一项 中假在二谛——中道结构中的地位 | 第39-40页 |
第二项 摄山师的中假说 | 第40-41页 |
第三项 吉藏的中假不可定执 | 第41-43页 |
第五节 二谛的一异与相即问题 | 第43-47页 |
第四章 吉藏的中道义 | 第47-71页 |
第一节 中道是对二谛的超越 | 第47-55页 |
第一项 中道为二谛体 | 第47-48页 |
第二项 三谛说 | 第48-55页 |
第二节 多重二谛说 | 第55-61页 |
第一项 三重二谛说与四重二谛说 | 第55-56页 |
第二项 不坏假名 | 第56-58页 |
第三项 二谛——中道结构图式 | 第58-60页 |
第四项 为破四病 | 第60-61页 |
第三节 渐舍方法论 | 第61-66页 |
第一项 渐舍是吉藏教学的总方法论 | 第61-63页 |
第二项 以渐舍法处理的一些其它层次结构 | 第63-65页 |
第三项 渐舍与顿舍 | 第65-66页 |
第四节 自性空的双重意义 | 第66-71页 |
第五章 吉藏的佛性论 | 第71-86页 |
第一节 中道佛性 | 第71-76页 |
第一项 吉藏以中道为佛性 | 第71-73页 |
第二项 中道佛性双遣二边 | 第73-76页 |
第二节 中道佛性非缘起 | 第76-81页 |
第三节 涅槃非常非无常 | 第81-8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6-91页 |
引用文献 | 第91-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