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4页 |
第一节 绘画视野中的宋徽宗研究现状及本选题的意义 | 第8-11页 |
一、绘画视野中的宋徽宗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9-11页 |
第二节 宋徽宗在中国绘画史上的特殊地位 | 第11-24页 |
一、身居九重,其推动绘画的作用及模式不同于文人士大夫 | 第12-13页 |
二、以天纵之姿,他人难及的借鉴条件,成为“艺极于神”的一代书画大师 | 第13-19页 |
三、在院体画向文人画转型时期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 第19-24页 |
第二章 徽宗关照下的宣和体绘画与文人画之相容性种种 | 第24-36页 |
第一节 院体画、文人画的概念及其形成史梳理 | 第24-31页 |
一、何谓院体画 | 第24-25页 |
二、院体画的形成史述略 | 第25-26页 |
三、何谓文人画 | 第26-29页 |
四、文人画的形成史述略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徽宗画学思想统治下的院体画与文人画相通相融之处 | 第31-36页 |
一、一个持续近千年的偏见——徽宗画学思想和实践与文人画无关 | 第31-33页 |
二、徽宗援引文人画家宋子房、米芾入画学——“考其(画学生)艺能”的意义 | 第33-34页 |
三、画学入门考试以诗句命题所昭示出对文学认同的意义 | 第34页 |
四、徽宗时画学援书法入画学学科的意义 | 第34-35页 |
五、极工而后能写意——宣和体与文人画的相反相成关系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文人画最典型的外部特征“诗书画印”一体化——宋徽宗乃是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 | 第36-57页 |
第一节 徽宗以前及其同时的院体画家落款用印方式考 | 第37-45页 |
一、唐代 | 第40-41页 |
二、五代 | 第41-42页 |
三、北宋 | 第42-45页 |
第二节 文人画家诗书画印一体化的形成踪迹考 | 第45-52页 |
第三节 徽宗对诗书画印整合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 第52-57页 |
第四章 《宣和画谱》编纂与徽宗关系考辨 | 第57-76页 |
第一节 有关《宣和画谱》作者的争议 | 第57-58页 |
一、《宣和画谱》的版本 | 第57-58页 |
二、学术界对《宣和画谱》作者既有成说 | 第58页 |
第二节 《宣和画谱》编纂与徽宗关系考辨 | 第58-76页 |
一、《宣和画谱》作者前十三说考辨 | 第59-66页 |
二、《宣和画谱》编慕与徽宗关系考辨 | 第66-76页 |
第五章 从《宣和画谱》看徽宗的文人画审美倾向 | 第76-90页 |
第一节 对身份的重视,使文人画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占有了话语霸权地位 | 第76-83页 |
一、对“画工”、“画史”的贬低,确立了官方话语体系中文人画的霸权话语 | 第77-80页 |
二、对“名人胜士”的重视,确立了官方话语体系中文人画的崇高地位 | 第80-83页 |
第二节 对“诗意”、“文人思致”的强调,凸现了文人画的价值观 | 第83-86页 |
第三节 对文人画家创作心态、文人趣味的推崇,昭示出审美立场上的文人画倾向 | 第86-88页 |
一、对“初不欲求售”的自娱心态之推崇 | 第86-87页 |
二、对文人生活情趣的偏爱——趣味的被重视 | 第87-88页 |
第四节 对书画相通绘画观的重视,启迪了有元一代文人画的创新 | 第88-90页 |
结论: 宋徽宗在绘画史上地位和价值的重估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附录A: 宋徽宗年表 | 第98-139页 |
附录B: 宋徽宗画目 | 第139-162页 |
附录C: 宋徽宗绘画作品当今市场行情 | 第162-163页 |
作者简介 | 第163-167页 |
后记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