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符号说明 | 第8-9页 |
| 1. 引言 | 第9-19页 |
| ·研究火柴头生殖多样性的意义 | 第9页 |
| ·火柴头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火柴头的分布情况及危害性研究 | 第9页 |
| ·火柴头生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9-10页 |
| ·火柴头种子形态特征的研究 | 第10-11页 |
| ·火柴头种子休眠、萌发和出苗特性的研究 | 第11-12页 |
| ·火柴头的发育研究 | 第12页 |
| ·火柴头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12页 |
| ·火柴头生殖多样性及资源分配策略的研究 | 第12-13页 |
| ·火柴头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 第13页 |
| ·向性生长的研究 | 第13-15页 |
| ·激素与向光性生长的研究 | 第13-14页 |
| ·激素与负向光性生长的研究 | 第14页 |
| ·向重性生长的研究 | 第14-15页 |
| ·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研究 | 第15-19页 |
| ·植物生殖方式的研究 | 第15-16页 |
| ·传粉机制多样性的研究 | 第16-17页 |
| ·花粉及花粉管伸长的研究 | 第17-1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 ·种子准备 | 第19页 |
| ·火柴头种子的形成及其形态 | 第19页 |
| ·火柴头种子的形态特征 | 第19页 |
| ·不同类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速率的测定 | 第19页 |
| ·火柴头种子的形成 | 第19页 |
| ·火柴头3 种生殖枝、5 种花的形态观察 | 第19页 |
| ·火柴头开花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19-20页 |
| ·火柴头花期和单株开花节律的研究 | 第19-20页 |
| ·火柴头开花过程的研究 | 第20页 |
| ·晴阴雨天火柴头六类种子的植株气生的雄花和开花传粉型两性花开花节律的比较.. | 第20页 |
| ·火柴头传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0页 |
| ·火柴头雌雄组合、P/O 比的研究 | 第20页 |
| ·火柴头雌雄组合 | 第20页 |
| ·火柴头花粉量与胚珠比(P/O)的研究 | 第20页 |
| ·火柴头花粉生活力的测定和花粉萌发率的研究 | 第20-23页 |
| ·碘-碘化钾染色测定火柴头花粉的活力 | 第20-21页 |
| ·花粉萌发率的测定 | 第21-22页 |
| ·营养液培养 | 第21页 |
| ·固体培养基培养 | 第21页 |
| ·看护培养 | 第21-22页 |
| ·人工授粉套袋柱头上花粉萌发率的研究 | 第22页 |
| ·人工授粉火柴头气生的开花传粉型两性花结实率的研究 | 第22-23页 |
| ·不同处理对火柴头花芽向地性生长的影响 | 第23-24页 |
| ·激素处理对火柴头花芽向地性生长影响的研究 | 第23页 |
| ·遮光处理对火柴头花芽向地性生长影响的研究 | 第23页 |
| ·不同播种密度和种子类型对火柴头花芽向地性生长影响的研究 | 第23-24页 |
| 3. 结果 | 第24-44页 |
| ·火柴头6 类种子及其特征 | 第24页 |
| ·6 类种子的萌发特性 | 第24-25页 |
| ·火柴头种子的形成 | 第25-26页 |
| ·火柴头3 种生殖枝 | 第26-27页 |
| ·火柴头5 种花器官的特征 | 第27-29页 |
| ·火柴头的开花生物学特性 | 第29-34页 |
| ·火柴头的花期及其单株开花节律 | 第29页 |
| ·火柴头的开花过程 | 第29-30页 |
| ·晴天火柴头六类种子的植株气生的雄花和开花传粉型两性花开花节律的比较 | 第30页 |
| ·阴天火柴头六类种子的植株气生的雄花和开花传粉型两性花开花节律的比较 | 第30-32页 |
| ·雨天火柴头六类种子的植株气生的雄花和开花传粉型两性花开花节律的比较 | 第32页 |
| ·火柴头传粉生物学特性 | 第32-34页 |
| ·火柴头雌雄组合、P/O 比 | 第34页 |
| ·火柴头雌雄组合 | 第34页 |
| ·火柴头的P/O | 第34页 |
| ·火柴头花粉生活力和花粉萌发率 | 第34-37页 |
| ·碘-碘化钾染色测定的火柴头花粉生活力 | 第34-35页 |
| ·花粉的萌发率 | 第35-37页 |
| ·营养液培养花粉的萌发率 | 第35页 |
| ·固体培养基培养花粉萌发率 | 第35页 |
| ·看护培养花粉的萌发率 | 第35-36页 |
| ·人工授粉套袋柱头上花粉萌发率 | 第36-37页 |
| ·人工授粉火柴头气生的开花传粉型两性花的结实率 | 第37页 |
| ·不同处理对火柴头花芽向地性生长的影响 | 第37-44页 |
| ·激素处理对火柴头花芽向地性生长的影响 | 第37-39页 |
| ·不同颜色薄膜覆盖对火柴头花芽向地性生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不同播种密度和种子类型对火柴头花芽向地性生长的影响 | 第40-44页 |
| 4. 讨论 | 第44-53页 |
| ·火柴头种子类型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 | 第44-45页 |
| ·火柴头生殖生物学特性 | 第45-48页 |
| ·火柴头生殖方式 | 第45-46页 |
| ·火柴头雌雄组合的多样性及其意义 | 第46页 |
| ·火柴头交配机制多样性及其意义 | 第46-47页 |
| ·火柴头花部特征和传粉保障机制 | 第47-48页 |
| ·火柴头开花生物学特性 | 第48-49页 |
| ·火柴头的花粉品质和花粉与柱头的亲和性 | 第49页 |
| ·花粉品质与花粉活力 | 第49页 |
| ·花粉与柱头的亲和性及花粉管的生长 | 第49页 |
| ·火柴头地上花芽向地性生长 | 第49-51页 |
| ·激素对火柴头地上花芽向地性生长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光质对火柴头地上花芽向地性的影响 | 第50页 |
| ·不同播种密度对火柴头地上花芽向地性生长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密度、种子类型与花芽向地性生长相关性分析 | 第51页 |
| ·火柴头危害成灾的原因及防除措施的探讨 | 第51-53页 |
| ·火柴头危害成灾的原因 | 第51-52页 |
| ·火柴头的防治措施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文章: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