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1-19页 |
| 1.山杏的经济、生态意义 | 第11-12页 |
| 2.山杏的分布 | 第12-13页 |
| 3.山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4 山杏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第17-18页 |
| 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第19-2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 ·避霜(晚花)及抗霜区域优良单株选择及无性系观测 | 第21页 |
| ·区域晚花优良单株选择方法及标准 | 第21页 |
| ·晚花优良无性系花期观测 | 第21页 |
| ·抗霜冻优良无性系观测 | 第21页 |
| ·区域丰产优良单株决选基础及方法 | 第21-22页 |
| ·选择基础 | 第21-22页 |
| ·选择方法 | 第22页 |
| ·丰产优良无性系与区域母株形态特征及经济性状观测 | 第22-23页 |
| ·丰产优良无性系形态特征观测 | 第22-23页 |
| ·丰产优良无性系与母株经济性状观测 | 第23页 |
| ·丰产优良无性系生物学特性观测 | 第23页 |
| ·一年生枝、果实的生长量测定 | 第23页 |
| ·丰产优良无性系自交亲和性测定 | 第23页 |
| ·丰产优良无性系 POD、PPO 同工酶测定 | 第23-2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 ·酶液制备 | 第23-24页 |
| ·电泳方法 | 第24-2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52页 |
| ·抗霜避霜区域优良单株及优良无性系选育 | 第26-29页 |
| ·晚花(避霜)山杏优良单株选择及无性系确定 | 第26-29页 |
| ·抗霜冻优良无性系确定 | 第29页 |
| ·丰产优良无性系的选择 | 第29-38页 |
| ·区域山杏丰产优良单株的选择 | 第29-34页 |
| ·丰产优良无性系形态特征描述 | 第34页 |
| ·丰产优良无性系与母株经济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 ·丰产优良无性系产量监测 | 第35-36页 |
| ·丰产优良无性系经济性状特点 | 第36-38页 |
| ·优良无性系丰产稳产性综合分析 | 第38页 |
| ·山杏丰产优良无性系一年生枝、果的生长发育动态 | 第38-40页 |
| ·一年生枝的生长发育动态 | 第38-40页 |
| ·果实的生长发育动态 | 第40页 |
| ·山杏丰产优良无性系授粉特性 | 第40-43页 |
| ·环境效益排除差异检验 | 第41-42页 |
| ·山杏丰产优良无性系授粉特性及自交亲和性 | 第42-43页 |
| ·丰产优良无性系同工酶分析 | 第43-52页 |
| ·凝胶浓度对 POD、PPO 同工酶谱型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不同时期一年生枝皮过氧化物酶 (POD) 酶谱分析 | 第44-45页 |
| ·不同时期叶片过氧化物酶 (POD) 酶谱分析 | 第45-47页 |
| ·不同时期一年生枝皮多酚氧化酶 (PPO) 酶谱分析 | 第47-49页 |
| ·不同时期叶片多酚氧化酶 (PPO) 酶谱分析 | 第49-50页 |
| ·山杏一年生枝皮同工酶聚类分析 | 第50页 |
| ·讨论 | 第50-52页 |
| 4. 结论与建议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建议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图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