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7-9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多体动力学仿真的理论基础 | 第13-25页 |
·多体系统概述 | 第13页 |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多刚体系统运动学 | 第14-17页 |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 | 第17-19页 |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基础理论 | 第19-24页 |
·离散化方法 | 第19-20页 |
·模态集成法 | 第20-21页 |
·集成有限元模型的多体理论分析 | 第21-22页 |
·柔性多体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双横臂独立悬架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5-35页 |
·ADAMS/Car模块简介 | 第25页 |
·应用 ADAMS/Car仿真建模简介 | 第25-27页 |
·ADAMS/Flex中的柔性体 | 第27-28页 |
·在 ANSYS中生成ADAMS专用的模态中性文件的方法 | 第28-29页 |
·悬架模型建立的基本参数 | 第29-30页 |
·双横臂式独立悬架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0-33页 |
·悬架多刚体模型 | 第30-31页 |
·悬架刚柔耦合模型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双横臂独立悬架运动学仿真 | 第35-53页 |
·悬架性能参数介绍 | 第35-39页 |
·车轮外倾角(Camber Angle) | 第35页 |
·车轮前束角(Toe Angle) | 第35-36页 |
·主销后倾角(Caster Angle) | 第36-37页 |
·主销内倾角(Kingpin Inclination Angle) | 第37页 |
·制动点头量(Dive)和加速抬头量(Lift) | 第37页 |
·轮距(Total Track)和悬架刚度(Ride Rate) | 第37-38页 |
·顺从转向 | 第38-39页 |
·悬架左右车轮平行跳动的仿真分析 | 第39-44页 |
·前轮定位参数的变化曲线 | 第39-41页 |
·制动点头量和加速抬头量的变化曲线 | 第41-42页 |
·顺从转向的变化曲线 | 第42-43页 |
·悬架刚度和轮距的变化曲线 | 第43-44页 |
·悬架性能评价 | 第44页 |
·前轮定位参数的解析计算 | 第44-48页 |
·悬架摆臂的描述 | 第44-46页 |
·车轮轮轴及接地点位置的确定 | 第46页 |
·车轮定位参数的表达 | 第46-47页 |
·双横臂独立悬架前轮定位参数解析计算结果 | 第47-48页 |
·悬架结构的改进设计 | 第48-52页 |
·悬架改进的基本思想 | 第48-49页 |
·悬架导向机构改进设计方案 | 第49页 |
·悬架导向机构改进设计方案与原方案的比较 | 第49-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双横臂独立悬架弹性运动学仿真 | 第53-63页 |
·车轮制动力作用下的悬架弹性运动学仿真分析 | 第53-56页 |
·车轮侧向力作用下的悬架弹性运动学仿真分析 | 第56-58页 |
·轮跳和制动力共同作用下前轮定位参数的变化 | 第58-60页 |
·轮跳和侧向力共同作用下前轮定位参数的变化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论文总结 | 第63-64页 |
·论文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