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与重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制度化研究--以中国分税制的产生为对象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47页 |
一、问题、意义与理论预设 | 第12-19页 |
二、央地财政关系研究的文献回顾 | 第19-32页 |
三、“威权—互动”型央地关系 | 第32-39页 |
四、制度、制度化与交易成本 | 第39-43页 |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43-47页 |
第一章 权力分散化与“威权—互动”型央地关系 | 第47-75页 |
第一节 传统体制中的权力分散性 | 第48-54页 |
第二节 财政分权改革的动因与内容 | 第54-64页 |
一、分权的动因 | 第54-60页 |
二、三次重要的财政体制调整 | 第60-63页 |
三、八十年代财政分权的不同之处 | 第63-64页 |
第三节 权力分散化与央地关系转变 | 第64-75页 |
一、财政分权与地方利益形成 | 第64-67页 |
二、地方政府的双向责任 | 第67-69页 |
三、“威权—互动”型央地关系 | 第69-75页 |
第二章 实证分析:财政分权的政治约束 | 第75-101页 |
第一节 党管干部与政治集权 | 第77-81页 |
一、政治集权的结构 | 第77-79页 |
二、党管干部 | 第79-81页 |
第二节 政治流动与财政表现 | 第81-92页 |
一、晋升机制与地方财政表现 | 第82-85页 |
二、交流机制与地方财政表现 | 第85-89页 |
三、吸纳机制与地方的财政表现 | 第89-92页 |
第三节 组织性集权的效能局限 | 第92-101页 |
一、地方政治社会结构的变化 | 第93-94页 |
二、组织性集权的效能弱化 | 第94-101页 |
第三章 财政衰弱的政治分析 | 第101-123页 |
第一节 中央的财政衰弱 | 第102-106页 |
第二节 地方财政贡献下降的省际差异分析 | 第106-113页 |
一、指标的选取 | 第107页 |
二、征税积极性的省际差异 | 第107-109页 |
三、预算外资金扩张幅度的省际差异 | 第109-111页 |
四、地方财政贡献减少的省际差异 | 第111-113页 |
第三节 政治约束低效率的体制原因 | 第113-119页 |
一、规则缺陷与机会主义 | 第113-115页 |
二、间歇性约束机制与重复博弈 | 第115-117页 |
三、组织及管理的缺陷 | 第117-119页 |
第四节 财政衰弱的政治涵义 | 第119-123页 |
第四章 早期制度化受挫的解释:分散化的视角 | 第123-147页 |
第一节 早期财政制度化的努力及挫折 | 第124-130页 |
一、1986年分税制方案的出台背景 | 第124-126页 |
二、地方与部门的阻力 | 第126-130页 |
第二节 解释(1):权力分散化与制度需求 | 第130-136页 |
一、决策者的态度 | 第130-132页 |
二、财政危机的程度 | 第132-136页 |
第三节 解释(2):权力分散化与知识、技能累积 | 第136-147页 |
一、知识累积:对央地财政关系认识的深化 | 第136-143页 |
二、管理技能的发展 | 第143-147页 |
第五章 威权、共识与制度生成:分税制的产生 | 第147-167页 |
第一节 类型分析:角色互动模式与制度创制 | 第148-151页 |
一、央地间的策略互动模式 | 第148-150页 |
二、制度推行之可能结果 | 第150-151页 |
第二节 威权与互动:分税制的决策过程 | 第151-162页 |
一、寻求共识:分税制方案的提出过程 | 第152-155页 |
二、理性选择:各地方对分税制的反应 | 第155-160页 |
三、谈判、妥协与制度生成 | 第160-162页 |
第三节 分税制的运行:“非零和”的结果 | 第162-167页 |
结束语 制度化:超越控制的秩序 | 第167-171页 |
附录 | 第171-205页 |
参考文献 | 第205-215页 |
后记 | 第215-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