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知识分子个案研究--以许寿裳、黎烈文、台静农为中心的考察
| 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文摘 | 第5-6页 |
| 绪论:跨海知识分子命题的产生 | 第6-16页 |
| 第一章 光复前后的台湾社会图景 | 第16-43页 |
| 第一节.陈仪行政长官公署的文化政策 | 第16-22页 |
| 第二节."二二八"前后的台湾文化界 | 第22-28页 |
| 第三节.从一场论争谈起 | 第28-33页 |
| 第四节.三个人的一九四六 | 第33-43页 |
| 第二章 许寿裳——启蒙者的坚守 | 第43-81页 |
| 第一节.平生风义兼师友 | 第43-52页 |
| 第二节.徘徊在体制边缘的知识分子 | 第52-59页 |
| 第三节.建设"新台湾"的努力 | 第59-66页 |
| 第四节.在两种启蒙之间 | 第66-81页 |
| 第三章 黎烈文——"文化人"的岗位 | 第81-111页 |
| 第一节.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由谈" | 第81-88页 |
| 第二节.转战永安——另一个阵地 | 第88-92页 |
| 第三节.到台湾后的困境 | 第92-97页 |
| 第四节.知识分子的"胜业" | 第97-111页 |
| 第四章 台静农——古典文化辉光下的现代知识分子 | 第111-141页 |
| 第一节.作为一种传统的北大国学门 | 第111-118页 |
| 第二节.从《地之子》到《白沙草》的转变 | 第118-125页 |
| 第三节.台大岁月 | 第125-129页 |
| 第四节.学术承传与书艺人生 | 第129-141页 |
| 第五章 跨海知识分子的选择及其文化意义 | 第141-161页 |
| 第一节 跨海知识分子与鲁迅传播 | 第141-147页 |
| 第二节 跨海知识分子与台大校园 | 第147-153页 |
| 第三节.跨海知识分子的文化意义 | 第153-161页 |
| 结语 | 第161-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4-169页 |
| 后记 | 第169-172页 |